弄巧成拙 孫權竟咒殺其兄孫策
《三國演義》里那個血氣方剛、勇猛過人的小霸王孫策,在羅貫中先生筆下,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自霸江東,直搞得兵精糧足,威震華夏。就連奸雄曹操也驚呼:“獅兒難與爭鋒也!”誰知禍從天降,孫策被仇家徐貢家人暗算,以致“血流滿面,被傷至重,”養傷期…《三國演義》里那個血氣方剛、勇猛過人的小霸王孫策,在羅貫中先生筆下,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自霸江東,直搞得兵精糧足,威震華夏。就連奸雄曹操也驚呼:“獅兒難與爭鋒也!”
誰知禍從天降,孫策被仇家徐貢家人暗算,以致“血流滿面,被傷至重,”養傷期間,怒斬于吉,金瘡迸裂,昏絕于地。”自知不能復生,乃將印綬付弟孫權。孫策臨終不授其子,而授其弟,來自他對其弟孫權的深刻了解::“若舉江東之眾,決機于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使各盡力以保江東,我不如卿。”也相信與自己風雨同舟、榮辱與共的部屬。“內事不決,可問張昭;外事不決,可問周瑜。”真乃穩定局勢、再圖發展的良策。
形貌奇偉,骨格非常,大貴之表,高壽方頤大口,碧眼紫髯的孫權,得張昭、信周瑜、收魯肅、諸葛瑾等良才,順利完成了權力交接。這在三國諸侯間權力交替最為順利,為江東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羅貫中先生不愧為軍事題材小說的高手、大家,在如椽之筆下,簡潔明快、層次分明、步步緊扣、步步推進,東吳的權力交接,真可謂《三國演義》中最為精彩情節之一。
但是。高氏《三國》卻一反這些優點,摒棄精華,“別出心裁”地編造出一系列稀奇故事,直弄得令人哭笑不得。
請看:
射鹿換成射兔子(家兔)。是孫策武藝退步了,還是為節約經費?;
孫策如此射箭,怪不得連趴在地上的家兔也射不住。自古至今,誰家射箭時雕翎箭竟在弓背下,手竟能不扶箭稈?
刪掉于吉一段,使故事突兀生硬;
孫權“碧眼紫髯”不見了,是現代染發技術高強,還是編導水平低劣?
孫策剛剛交權于孫權,正與妻大喬囑咐,孫權就迫不及待地召見文臣武將,宣布:“我受兄長遺命。。。。。”遺命,屬編導自造詞匯,憑筆者水平,雖然翻箱倒柜,也難找其出處,估計大概是死去人留下的命令吧。此時孫策,雖然傷勢沉重,但神志清醒,邏輯清晰,縱然是按“安樂死”的標準,孫策也是健在的主公,滿腹經綸的孫權怎么就稱其兄之命令為“遺命”?難怪觀看電視劇的不同層次人,都同時驚呼:孫權為了搶班奪權,竟然詛咒自己的兄長早死!
不是觀眾“雞蛋挑骨頭”(《三國》編導人員語),而至爛骨頭混雜其間,不得不挑出啊。這是孫權與孫策交班,倘若現代行文,也可稱政治笑話啊。
胡編孫權讓位給周瑜的情節。編導自覺聰明,誰知弄巧成拙,堪稱不大不小的敗筆:周瑜得知孫策重傷消息后,馳馬星夜而歸。周瑜向孫權頓首表示“愿以肝腦涂地,報知己之恩,”并向孫權舉薦賢才魯肅。周瑜之人,心高氣傲、目空一切,且嫉妒心重,但是對孫氏集團忠心耿耿可鑒日月,以致為東吳鞠躬盡瘁也不能移其志。孫策臨終前,深知弟弟孫權“舉賢任能,使各盡力以保江東,我不如卿”,也曾囑咐弟弟“外事不決問周瑜”,可見孫權有舉賢任能、團結部屬的廣闊心胸和才能。而編導卻要向周瑜轉交兵符,是有意違背其兄命令,還是有意侮辱周瑜?不管什么原因,對這個孫仲謀的形象,也是不小的損傷。
編造張昭煽動,大喬攜幼子不知漂流何處,又是不折不扣的敗筆硬傷,對孫權、對張昭、對大喬絲毫沒有幫助,而是有意貶低。
改編名著,特別是對古典名著,是個確實是極難的工程。改變不是自由創造,不要任意胡為、隨心如意,可刪繁就簡,可以詮釋發揮,但無論如何,忠實于原著是最要遵守的原則。弄巧成拙、貽笑大方,可以因為水平所限,但是有意為之,那就可能毀壞名著的“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