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之是怎樣用七千白袍軍攻破北魏的
公元527年,陳慶之從曹仲宗伐渦陽,與尋陽太守韋放合攻魏之渦陽(今安徽蒙城)。魏遣征南將軍元昭率數萬步騎來救,陳慶之乘魏軍遠來新至,僅指揮百人擊破其前鋒。后又與諸將連營而進,背渦陽城與魏軍相持。自春至冬,交戰頻繁,將士疲憊。此時,軍中人都勸其退兵,陳慶之堅持決戰。他夜襲渦陽城,出其不備讓渦陽城主王緯乞降。梁軍乘勝進擊,斬獲甚多。陳慶之的軍事才能逐漸顯露,而其作戰的手法也愈成熟。因此才有“名師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的說法,他和他的白袍軍又是怎樣成為世人口中的神話的?
北魏后期,朝政腐敗,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激化。北魏的朝政內亂,皇室之間相互廝殺,元顥以本朝大亂為由降梁,并請梁朝出兵助其稱帝。梁帝便派陳慶之率兵7000人護送元顥北歸上洛陽稱帝。看似不經意的一次指派,卻讓陳慶之聲名顯赫。出兵不久后,元顥中途稱帝不走了,命陳慶之繼續督軍西上攻滎陽,于是陳慶之便獨自率領七千白袍軍開啟了一場神話般的北伐之征。
陳慶之護送元顥,千里挺進,直至攻占了洛陽城,這是無可爭辯的事實,《梁書》、《南史》、《資治通鑒》等書上的記載來看,陳慶之這一路走來,手頭僅僅七千人馬,而他所先后面對的敵軍軍隊總數合計多達五十萬以上,不可思議的是他則通通加以擊敗,甚至出現某次戰役“以三千人將三十余萬敵軍打得人仰馬翻”,這般戰績,聽起來簡直駭人聽聞。
關于陳慶之的原始兵力,只有七千,大概是沒有什么爭議的,但是北魏軍隊的數量真有那么多?仔細翻看史書,會發現在滎陽城外圍擊敗援軍一戰的數字上,兩邊有異同之處,對此,《梁書》和《南史》分別如此記載為三十萬和四十萬。很明顯,南朝史書對北魏軍隊的數量摻了很多水分,不過都為了拔高陳慶之,北魏的兵力到底是多少呢?這一切,如今已經成了歷史之謎,無從探查了。
說到為陳慶之造勢的原因,大概有這兩點:首先,陳慶之所統的軍隊并非精挑細選,戰斗力卻無可爭論,故此總能創造以少敗多的軍事奇跡,但是對于這種戰斗力的來由,卻沒有人能夠解釋得明白;其次,這支軍隊的統帥陳慶之的指揮能力極強,前半生都在和皇帝下棋從未涉足戰事,一上戰場就跟開掛一樣,著實讓人驚訝,這種與生俱來的軍事能力,也沒法解釋。
當然,我們也不應當這樣就全部抹殺陳慶之的能力,“凡取三十二城;四十七戰,所向皆克”,這個戰績還是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