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丞相梁克家生平簡介 梁克家是怎么死的
梁克家(1127年3月17日-1187年7月24日),字叔子,福建晉江(今泉州)人。自幼聰敏,勤奮自勵。宋高宗紹興三十年(1160年)中狀元,授平江府簽判,歷秘書省正字,著作佐郎。淳熙八年(1181年),召除醴泉觀使。淳熙九年(1182年),拜右丞相,封儀國公。同年,修成《三山志》。淳熙十三年(1186年),進封鄭國公。淳熙十四年(1187年),梁克家病卒,追贈少師,謚號“文靖”。
南宋丞相梁克家生平簡介
諸生
《宋史·列傳143·梁克家》載:“梁克家,字叔子,泉州晉江人。
幼聰敏絕人,書過目成誦。”
關于梁克家的祖籍地問題,地方史界說法不一,有晉江說和南安說;而晉江說所指具體地區,又有今石獅市蚶江石湖(蚶江古屬晉江縣。《晉江歷史人物傳》、《泉南掌故札記》等均持此說)、晉江市(古屬晉江縣)、泉州市區(古晉江縣城和泉州郡城)三說。
但蚶江石湖有梁克家的讀書處———魁星堂一說,則沒有什么爭議。
《閩書·卷7·方域志》》:“金釵山,地名石湖,又名日湖,日所出處也。舊浯嶼水寨,今移于此。東西兩山,延袤若兩釵股。其凹處有石塔,號六勝。宋·政和初,僧祖慧、宗什等,以其地類明州育王山,募緣為石塔,其壯麗不減城中開元寺塔也。宋·梁文靖(梁克家)嘗讀書塔下,有堂名魁星,久廢。皇朝(明)·萬歷(1573—1620年)中,寨帥臧京構新之……”(《泉州史跡·六勝塔》)
由于經歷幾個朝代的戰火,蚶江石湖金釵山上的魁星堂早已無存,其遺址的具體方位也不可考。
青年時代,梁克家就讀于泉州學宮。
揭陽館客
梁克家后游學廣東潮州揭陽縣漁湖京崗孫家為“館客”(家庭教師),今京崗猶存“恩相祠”和“夢龍滌爪處”。
梁克家素與朱熹(《泉州人名錄·朱熹》)交好,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七月至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七月朱熹任同安縣主簿期間,朱熹應梁克家之邀,游歷潮州。慶元間(1195—1200年),朱熹還特地為孫家書齋撰寫一篇《隱相堂序》(《廣東文博》,1987年)。
紹興二十八年 (1158年),揭陽縣治東齋梅花盛開,梁克家賦詩一首,意境不凡,抱負極大。詩云:
“老菊殘梧九月霜,誰將先暖入東堂?
不因造物于人厚 ,肯放梅枝特地香。
九鼎燮調端有待,百花羞澀敢言芳。
看來冰玉輝相映,好取龍吟播樂章。”
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梁克家從揭陽回泉州參加福建鄉試,奪得解元。
狀元及第
《宋史·列傳143·梁克家》載:
“紹興三十年(1160年),廷試第一,授平江簽判(治所在今江蘇省吳縣)。
時金主亮死(紹興三十一年,金主完顏亮率兵南侵,在采石[今安徽當涂縣西北]為宋軍所敗,完顏亮在敗退途中為部下所殺,金都督府派人到鎮江與南宋朝廷議和,淮南金兵北撤。),眾皆言可乘機進取,克家移書(兵部侍郎)陳俊卿,謂:‘敵雖退,吾兵力未振,不量力而動,將有后悔。’俊卿歸以白丞相陳康伯,嘆其遠慮。”遷著作佐郎
《宋史·列傳143·梁克家》載:
“(隆興元年[1163年],孝宗即位后,經陳俊卿薦舉)召為秘書省正字,遷著作佐郎。
克家條六事:一正心術,二立紀綱,三救風俗,四謹威柄,五定廟算,六結人心。其論定廟算,謂今邊議不過三說,曰將、兵、財,語甚切直。”
中書舍人
《宋史·列傳143·梁克家》載:
“累遷中書舍人。
(乾道[1165—1173年]初)使金,金以中朝進士第一,敬待之,即館宴射,連數十發中的。
郊祀有雷震之變,克家復條六事。”
給事中
《宋史·列傳143·梁克家》載:
“(乾道三年,1167年)遷給事中,凡三年,遇事不可,必執奏無隱。
嘗奏:‘陛下欲用實才,不喜空言,空言固無益,然以空言為懲,則諫爭之路遂塞,愿有以開導之。’上欣納,因命條具風俗之弊,克家列四條,曰欺罔、茍且、循默、奔競,上手筆將獎諭。”
拜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參知政事兼知院事
《宋史·列傳143·梁克家》載:
“乾道五年 (1169年)二月,拜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
【乾道六年(1170年)閏五月十八日,陸游攜家眷十口,自山陰入蜀,二十日至臨安。在臨安,他拜見了梁克家,題有《投梁參政》詩一首,表達志在從戎之意。詩曰:
“浮生無根株,志士惜浪死,雞鳴何預人?推枕中夕起。
游也本無奇,腰折百僚底,流離鬢成絲,悲吒淚如洗。
殘年走巴峽,辛苦為斗米,遠沖三伏熱,前指九月水。
回首長安城,未忍便萬里,袖詩叩東府,再拜求望履。
平生實易足,名幸污黃紙;但憂死無聞,功不掛青史。
頗聞匈奴亂,天意殄蛇豕,何時嫖姚師,大刷渭橋恥?
士各奮所長,儒生未宜鄙,覆氈草軍書,不畏寒墜指。”】
兼知(樞密)院事(協助宰相虞允文執政)。
(“隆興議和”后)初修金好,金索所獲俘,啟釁未已。克家請筑楚州城(今江蘇淮安),環舟師于外,邊賴以安。
在政府,與虞允文可否相濟,不茍同。
皇太子初立,克家請選置官屬,增講讀員,遂以王十朋(《泉州人名錄·王十朋》)、陳良翰為詹事,中外稱得人。
允文主恢復(中原),朝臣多迎合,克家密諫,數不合,力乞去。
上曰:‘兵終不可用乎?’克家奏:‘用兵以財用為先,今用度不足,何以集事?’上改容曰:‘朕將思之。’詰朝,上面諭曰:‘朕終夜思卿言,至當,毋庸去。’”
拜右丞相兼樞密使
《宋史·列傳143·梁克家》載:
“八年(乾道八年 ,1172年),詔更定仆射為左、右丞相,(拜虞允文為左丞相兼樞密使,經虞允文推薦)拜克家為右丞相兼樞密使。
【宋代的宰相制度,大體有五次變動。
第一次是北宋初·神宗·元豐以前。名義上與唐代沒有什么不同,但實際上卻有很大區別。主要在于宋代設中書、樞密、三司分掌政、軍、財三大務,宰相之權為樞密使、三司使所分取。宰相、樞密使、三司使三者的事權不相上下,不相統攝。宰相之權既已分削,又設參知政事互為牽制,相權益弱,而皇權卻由此加強。另一方面的變化是,中樞機構中三省制已進入衰落荒廢的階段。職權的轉移,是三省制消亡的先聲。
第二次是北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開始的官制改革,史稱“元豐改制”。撤銷中書門下,恢復唐初三省制度,置三省長官——尚書令、中書令和門下侍中。不過,這三個官位只是虛設,從不授人。又仿照唐制,用尚書左仆射、右仆射代行尚書省的職權;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代行中書令的職權,他們是正宰相。參知政事的名稱被取銷,而增設四名副宰相,即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尚書左丞、尚書右丞。
第三次是北宋·徽宗·政和年間(1111——1118年),蔡京任宰相,自稱“太師”,總領門下、中書、尚書三省之事,改尚書左、右仆射為“太宰”、“少宰”,由太宰兼門下侍郎,少宰兼中書侍郎。欽宗·靖康年間,又廢除太宰和少宰,改為尚書左仆射和右仆射。
第四次是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以左仆射和右仆射兼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正宰相,又將門下侍郎和中書侍郎改為參知政事,為副宰相。取消尚書左、右丞的官稱,大體恢復宋初制度。
第五次是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改左、右仆射兼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左、右丞相,參知政事照舊。除去中書令、侍中、尚書令的虛稱。門下并入中書,稱中書門下。左、右宰相主中書事,兼尚書省之長,六部直屬于宰相,尚書省之制廢于無形,實際上是三省合一。從此,左、右宰相成為全國最高行政長官,尚書省只掌握六部,奉命執行政務。當時大臣虞允文、梁克家為首任左、右宰相并兼樞密使。
關于對金主戰的虞允文和堅決反對用兵的梁克家分任左、右宰相一事,是值得研究的歷史事件。
進入南宋, “異論相攪”的表現變為和戰之爭,高宗朝其影響還并不大,而在孝宗朝則已成型。
張浚北伐失敗后,孝宗任用的宰相,一主和一主戰,以主和的湯思退為左丞相,主戰的張浚為右丞相,讓主和派重掌大權,他們趁機大肆破壞張浚辛苦經營的江淮防線,最后迫使孝宗屈辱求和。
乾道年間,孝宗再謀北伐。他先是任命葉颙為左丞相,魏杞為右丞相,前者素來主張恢復,后者卻始終反戰主和。一年后,孝宗就覺得他們意見分歧,很難成事,罷去了他們的相位。
但是,孝宗并沒有改變任用一主和一主戰之人為丞相的用人方法。乾道八年(1172年),在他任用主戰的虞允文為左丞相的同時,又將堅決反對用兵的梁克家(梁克家辦事穩重,有人稱之為“抗金的穩健派”)升為右丞相,結果使虞允文心存顧慮,遲遲不肯從四川出兵,直至虞允文郁郁而終。
這種狀況,孝宗以后一直沿屬下去。后來的韓侂胄主持的開禧北伐中,也同樣有這樣的爭論,其后果就是主和的史彌遠這一絕世權相的出現,南宋滅亡在即。】
一日,上謂宰執曰:‘近過德壽宮,太上頤養愈勝,天顏悅懌,朕退不勝喜。’克家奏:‘堯未得舜以為己憂,既得舜,固宜甚樂。’允文奏:‘堯獨高五帝之壽以此。’上曰:‘然。’
允文既罷相,克家獨秉政,雖近戚權幸不少假借,而外濟以和。
【乾道九年(1173年),梁克家推薦起用朱熹。
《宋史·卷429·列傳188·道學3·朱熹》載:
“(乾道)三年,陳俊卿、劉珙薦(朱熹)為樞密院編修官,待次。五年,丁內艱。六年,工部侍郎胡銓以詩人薦,與王庭珪同召,以未終喪辭。七年,既免喪,復召,以祿不及養辭。
九年(1173年),梁克家相,申前命,(朱熹)又辭。克家奏熹屢召不起,宜蒙褒錄,執政俱稱之,上曰:‘熹安貧守道,廉退可嘉。’特改合入官,主管臺州崇道觀。熹以求退得進,于義未安,再辭。淳熙元年,始拜命。”】
張說入樞府(張說自知閣門事遷簽書樞密院事),公議不與(臺諫官王希呂等交章彈劾),寢命,俄復用(后張說補兼樞密都承旨)。說怒士夫不附己,謀中傷之,克家悉力調護,善類賴之。”
【張說是外戚,梁克家與張說的關系卻很微妙。一方面,“是時外戚張說用事,宰相虞允文、梁克家皆陰附之”(《宋史·卷434·列傳193·蔡幼學》);另方面,如上文所說的“說怒士夫不附己,謀中傷之,克家悉力調護,善類賴之”。
梁克家的這種態度,引起蔡幼學等一些士大夫的不滿。《宋史·卷434·列傳193·蔡幼學》載,蔡幼學在對策時,向孝宗尖銳地提出:“陛下恥名相之不正,更制近古,二相并進,以為美談。然或以虛譽惑聽,自許立功;或以緘默容身,不能持正。”蓋指虞允文、梁克家也。】
建寧府
《宋史·列傳143·梁克家》載:
“議金使朝見授書儀,時欲移文對境以正其禮,克家議不合,遂求去,以觀文殿大學士知建寧府(治所在今福建省建甌縣)。
陛辭,上以治效為問,克家勸上無求奇功。
既而三省、密院卒移牒泗州,敵不從,遣泛使來,舉朝震駭。
后二年,湯邦彥坐使事貶,天下益服克家謀國之忠。”
以觀文殿大學士提舉臨安府洞霄宮
淳熙五年(1178年),梁克家喪母,回泉州守制。有人上疏彈劾他秉政時擅改堂部授官,因此落職,以觀文殿大學士提舉臨安府洞霄宮。
梁克家是怎么死的
召除醴泉觀使
《宋史·列傳143·梁克家》載:
“淳熙八年(1181年),起知福州,在鎮有治績。
趙雄奏欲令再任,降旨仍知福州。召除醴泉觀使。”
拜右丞相,封儀國公
《宋史·列傳143·梁克家》載:“九年(淳熙九年,1182年)九月,拜右丞相,封儀國公。逾月而疾。”
同年,修纂福州第一部地方志《三山志》40卷成。(《泉南著述·三山志》)
進封鄭國公
《宋史·列傳143·梁克家》載:“十三年(淳熙十三年,1186年),命以內祠兼侍讀(進封鄭國公),賜第,在所存問不絕。”
薨,贈少師,謚文靖
淳熙十四年(1187年)六月十七日(7月24日),梁克家逝世,享年六十歲。親撰遺奏,孝宗看后為之流涕,追贈少師,謚號“文靖”。
《宋史·列傳143·梁克家》載:“十四年(淳熙十四年,1187年)六月,薨(卒于京城),年六十。手書遺奏,上為之垂涕,贈少師,謚文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