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是怎樣登上皇位的?劉邦又為何殺掉功臣
在爭奪天下時,劉邦確實有過些上不了臺面的舉動,比如與項羽率領的楚軍交戰兵敗后,為了逃跑不惜舍棄自己的家人。但不可否認他最后成就了霸業。
他是反秦義軍中第一個意識到了在秦末天下大亂之時,戰國時舊式的貴族政治已經結束,而能否爭取平民的支持是至關重要的。他制定的符合了平民階級政治期望的政策,取得了較為廣泛的支持,另外一個原因是他確實非常會用人。
秦亡之后群雄并起,一些戰國時舊貴族和新豪杰迅速成了軍閥,天下成為他們爭奪的戰場。霸王項羽眼里,群雄爭戰應該是高貴的六國貴族后代進行的一次勇敢者對秦國的復仇游戲。他不在意民眾的生死,更不在意民眾的看法,燒殺不斷,”所過多殘滅“,當時的秦子民以為項羽是個明主,結果讓他們大失所望。劉邦卻比較重視平民,也比較重視軍紀,注意收攬民心,對民眾的征發不多,所以劉邦更加得民心;其次,劉邦有一群得力的干將,他善于用人而不看出身,讓很多能臣武將心甘情愿為他效命,事實證明,劉邦沒有看走眼。漢朝成立后之所以能夠迅速的凝聚之前分裂的局面,團結起來共同應對日漸強大的匈奴,為漢朝在以后強力的擴張打下基礎,使中國的主體民族被至今稱為漢族,跟劉邦這位開國皇帝的貢獻是分不開的。再者,劉邦的性格寬榮,很會處理與臣民間的關系,雖市儈卻恭敬慈愛。這些因素都是劉邦比諸王更適合坐上寶座的原因。
高帝五年,漢初劉邦稱帝,有封王封侯者百余人,這些漢初功臣中,有蕭何、張良、韓信、樊噲等人。其中,韓信、彭越、英布被誅,恰巧三人都是異姓諸侯王。
異姓王難以把控,而另一方面,異姓王也未必能安分守己,往往不會滿足分封的結果,導致一人叛變整個局勢便失控,諸王被誅,每人都有謀反的舉動。自古臣子威脅到皇權,哪有善終的道理,必定是場你死我活的較量。漢朝除了那幾個異姓諸侯王之外,功臣多以善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