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el id="xjztt"></label>
<rt id="xjztt"></rt>
  • <thead id="xjztt"></thead>
    <label id="xjztt"></label>

      <label id="xjztt"></label>
      <rt id="xjztt"></rt>

      <span id="xjztt"></span>
      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風云人物 > 正文

      楊貴妃竟然有兩次出軌事件 都被唐玄宗攆出宮!

      2017-02-09 10:11:33  來源:360常識網   熱度:
      導語:大家都知道,一般人要是被選進宮里當妃子,基本上就不可能再出來了。但是,要是有一個妃子兩次被趕出后宮,還能兩次再回去,大家可能都會覺

      大家都知道,一般人要是被選進宮里當妃子,基本上就不可能再出來了。但是,要是有一個妃子兩次被趕出后宮,還能兩次再回去,大家可能都會覺得很新鮮。事實上,天寶年間,楊貴妃就曾經兩次因為感情糾紛被唐玄宗送回娘家,可是難得的是,楊貴妃不僅又重新回到了后宮,還因此奠定了六宮專寵的地位,成就了一段著名的愛情佳話。這是怎么回事呢?

      唐玄宗將兒媳楊玉環納入后宮,封為貴妃,比照皇后對待。對于這個費了那么多周折才得到的妃子,唐玄宗也是寵愛有加。有一次,唐玄宗在宮里賞著名花,喝著美酒,再看看貴妃,他心滿意足地說了一句:我得到貴妃,就好像得到一個寶貝一樣啊。還因此譜了一首曲子叫《得寶子》。但是,日子過久了,再好的伴侶也難免會有磕磕碰碰,就在天寶五載,也就是玄宗冊立楊貴妃之后不到一年,他們兩個之間的第一次感情風波發生了。

      一、第一次出宮

      這一年的七月,唐玄宗因為楊貴妃“妒悍不遜”,一怒之下,把楊貴妃打發回娘家了。誰都知道,皇帝后宮美人無數,彼此嫉妒也是后妃的常態。那么,讓楊貴妃如此嫉妒的人是誰呀?有從小看戲聽故事的經驗,好多人肯定會說,是不是那個叫梅妃的女人啊。這個梅妃又是何許人呢?根據《梅妃傳》的記載,梅妃姓江,叫采蘋,是福建人。她入宮比楊貴妃還早呢。當年武惠妃去世,唐玄宗不是悶悶不樂嗎?高力士就到全國給他海選美女,還沒選到楊玉環呢,先在福建發現江采蘋了。江采蘋不光長得漂亮,也是個才女,九歲就能背《詩經》,長大了更是擅長詩賦。因為有文化,所以比較風雅,特別喜歡清麗脫俗的梅花,把自己屋子周圍都種上了梅數,所以唐玄宗才管她叫梅妃。梅妃剛入宮的時候也特別得寵,但是,后來楊貴妃不是來了嗎?一山難容二虎,兩個人之間難免就彼此嫉妒起來了。這兩個美女長得一肥一瘦,就開始彼此進行人身攻擊,楊貴妃管梅妃叫梅精,梅妃管楊貴妃叫肥婢。當然,斗到后來,楊貴妃逐漸占了上風了,梅妃也就逐漸被冷落。可是,唐玄宗不是風流天子嗎?偶爾舊情難忘,又去私會梅妃,結果讓楊貴妃抓了個正著,對唐玄宗連損帶挖苦,這才把唐玄宗惹惱了的。

      是不是這么回事呢?盡管有無名氏的《梅妃傳》傳世,盡管《全唐詩》里還收了一首詩,名字叫《一斛珠》,號稱是梅妃所作,盡管梅妃的故事在民間流傳很廣,但是,我還是要說,它恐怕不是真的,梅妃這個人根本就不存在。為什么呢?首先,從文獻上講,無論是兩《唐書》、《資治通鑒》等等官方文獻也好,還是唐朝的筆記小說也好,都沒有關于梅妃的只言片語,所謂梅妃最早的記載最早出現在南宋,這時候距離唐玄宗時代已經過去了幾百年,編故事的可能性很大。其次,按照《梅妃傳》的記載,梅妃不僅自己長得瘦弱,而且還特別瞧不起長得胖的,管楊貴妃叫肥婢。可是,大家都知道,唐朝喜歡的就是楊貴妃那樣豐滿艷麗的女人,至于瘦弱文雅的美人是到宋朝才開始受人追捧的。梅妃要真是生在唐朝,恐怕得下功夫增肥,怎么還會有心情罵別人肥呢!第三,按照《梅妃傳》的說法,武惠妃死后,梅妃得寵。可是,假如唐玄宗的感情空白已經被梅妃填補上了,那他還冒那么大的道德風險奪兒媳婦干嗎?這樣看來,所謂梅妃的故事并不可信,她不過是宋朝人為了和楊貴妃作對比而發明的文學形象,就像有西施就有東施一樣,是文學想象的產物。既然這個人根本不存在,那當然也就談不上讓楊貴妃嫉妒了。

      那楊貴妃嫉妒的對象既然不是梅妃,又會是誰呢?我覺得,她嫉妒的恐怕并不是哪個人,而是唐玄宗的花心。唐玄宗不是風流天子嗎?他當時雖然已經有楊貴妃了,但是,得隴望蜀,還想要更多的美人。怎么樣才能把天下的美女都羅致到自己的后宮里呢?唐玄宗設置了一個職業,叫做花鳥使,由宦官擔任,專門到民間搜索漂亮的大姑娘、小媳婦往宮里送。眼看著美人今天來幾個,明天來幾個,楊貴妃可受不了了。因為如果皇帝固定喜歡哪一個,這競爭對手還比較單一,可以研究戰略戰術進行防范打擊。可是,如果每天來這么幾個,這就等于所有人都成了潛在的敵人,天天防賊比天天做賊還累,這才讓楊貴妃發脾氣了。

      但是,不管她嫉妒的是誰吧,反正楊貴妃發火了。這樣一來,玄宗也生氣啊,我好歹也是皇帝,后宮佳麗三千人是應該的。當年武惠妃那么得寵,唐玄宗不是照樣生了三十個兒子、三十個女兒嗎?可見沒少尋花問柳。怎么到你楊貴妃這里就不行了呢!你一個妃子,難道還敢管皇帝不成!唐玄宗生氣了,怎么處理這個不懂事的妃子呢?他下令,把楊貴妃送回娘家!可是,楊貴妃的親生父親和養父都早死了,哪里算是娘家呢?楊玉環還有一個堂哥叫楊銛。既然父親死了,那么長兄如父,哥哥家就是娘家,送他們家去了。自從楊貴妃得寵之后,哥哥楊銛可沒少沾光,官至三品,現在看妹妹被送回來了,楊銛可傻眼了,這是什么意思啊?皇帝休妻了?

      楊家這里慌成一團,唐玄宗那里呢?他也慌了。心慌啊。氣頭上把楊貴妃送走了,可是送走之后呢?唐玄宗一下子又覺得身邊空下來了。楊貴妃在的時候,他背著貴妃跟那些宮娥偷偷調情,倒是充滿了冒險的快樂,現在楊貴妃一走,他可以大大方方地寵幸任何一個美人了,他反倒覺得沒意思了。武惠妃剛死的時候那種凄涼孤寂的感覺又回來了,他受不了了。人不是早晨送走的嗎?眼看到了中午,該吃飯了,宦官把御饌端了上來,唐玄宗哪里吃得下去啊!不吃飯還不要緊,要命的是,他看周圍誰都不順眼了。這可苦了身邊伺候的宦官了,也不知哪句話哪個動作就會惹惱皇帝,怎么做都不對,一會就挨一頓鞭子,嚇得小宦官都不敢到皇帝身邊來了。這怎么辦呢?高力士是老奴才呀,最明白玄宗的心意了。眼看著皇帝如此煩躁不安,他知道,皇帝這是后悔了。但是,礙于面子,又不好意思說出來。這時候就缺一個人來轉圜。怎么辦呢?高力士就上奏唐玄宗:貴妃剛打發出去,她哥哥家肯定也沒有來得及預備接待,這一回家肯定是衣食不周啊,不如把貴妃院里的所有陳設、玩物都送到楊銛家吧?算是投石問路,探探皇帝的口風。唐玄宗心里正惦記著楊貴妃呢,聽高力士一說,正中下懷,馬上同意。一共送了多少東西過去啊?《資治通鑒》記載,足足送了一百多車。這還不算,唐玄宗當時不正吃午飯嗎?他對高力士說了,光送用的東西哪行啊,把我的御饌分一半,也給貴妃送去吧。高力士一看唐玄宗就這點出息,心里簡直笑翻了。既然皇帝的態度已經清清楚楚,那接下來高力士就知道該怎么辦了。

      吃完飯,再磨蹭一會不就到晚上了嗎,皇帝今天已經沒吃好飯了,總不能再睡不好覺吧。這時候,高力士又上奏了,說貴妃在家閉門思過已經一天了,想來對自己的錯誤已經有了深刻的認識。懲罰不是目的,教育才是目的,既然教育的目的已經達到,還是請皇帝把貴妃迎回來吧。別看唐玄宗當時在朝廷里聽不進意見了,對高力士這個提議他可是從諫如流,馬上采納。那怎么接回來呢?唐朝可還是實行宵禁制度的,一到晚上,宮門也關了,各坊的坊門也關了,誰也不許到處走動。這難不倒唐玄宗,他親自批條子,讓禁軍去接,皇帝的禁軍執行公務,什么門敢不給開呀!可能有人要說,這么興師動眾干什么呀,等第二天早晨再接不也一樣嗎?可是,唐玄宗當時可是度日如年啊,一分鐘也不想多等了,再說了,他也害怕等到天亮。趁著天黑迎回來,就算是丟臉,也只有宦官、禁軍這些自己人知道;要是大白天去迎,不是天下人都知道了嗎?剛剛把人送回去就又迫不及待的接回來,唐玄宗也丟不起這個面子。

      皇帝派人去接,就等于已經先認錯了,楊貴妃怎么表示啊?根據《舊唐書·楊貴妃傳》的記載,她回宮之后,“伏地謝罪”,也主動認錯了。玄宗一看,這不是給我面子嗎?更加高興了,趕緊一把拉起來,安慰了好半天。楊貴妃除了有堂哥之外,不是還有三個姐姐嗎?眼看著皇帝和妃子和好如初,第二天,這三個姐姐作為娘家人,趕緊跑來祝賀。玄宗一看更是高興得不得了。當即下令,賞賜楊貴妃的三個姐姐每年一百萬錢買脂粉!不光是娘家姐姐沾光,身邊的宦官也跟著沾光了。按照《舊唐書》的記載,“帝驟賜左右不可貲”。頭一天看左右誰都不順眼,沒事就暴打一頓,今天到好,看誰都高興,撒錢都撒到手軟了。這還不算,楊貴妃不是因為皇帝整天從民間往宮里海選美女才吃醋的嗎?玄宗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了,從此痛改前非吧,眼睛只看貴妃一個人,再不拈花惹草了。按照《資治通鑒》的說法,就是“自是恩遇愈隆,后宮莫得進矣”。這一下,后宮里其他的妃嬪可就倒霉了。本來,雖然后宮得寵比中彩票還難,但至少還有個盼頭。現在楊貴妃專寵,她們連希望都沒有了。最可憐的是那些剛剛被花鳥使選進來的美人,連皇帝長什么樣子都不知道,直接就給打發到各處行宮看房子去了,一生再也沒有出頭之日。但是,楊貴妃也好,唐玄宗也好,他們可不管這些。對他們來說,這次吵架只是感情的一支催化劑罷了。兩個人吵架誰贏了?表面上看玄宗和妃子是對賠不是,平分秋色,但其實明眼人一眼就看出來了,是玄宗更離不開楊貴妃啊,面子也不要了,錢也賞了,錯誤也改了,為了討妃子一笑,玄宗容易嗎!

      二、第二次出宮

      可是,人總是好了傷疤忘了疼,錯誤也總是犯了再改,改了再犯。四年之后,唐玄宗天寶九載二月,唐玄宗又一次把楊貴妃送回娘家了。這次又為了什么呢?《資治通鑒》只寫了簡單的六個字“楊貴妃復忤旨”。到底什么才叫忤旨呢?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這一次,不是唐玄宗花心,而是楊貴妃出軌了!怎么回事呢?《楊太真外傳》記載,說天寶九載二月的一天,楊貴妃偷偷地吹唐玄宗的大哥寧王的紫玉笛,被唐玄宗看見了。可能有人不明白,吹寧王的笛子有什么了不起的?其實,這吹笛子不過是古代人一種含蓄的說法,它的真實意思就是楊貴妃和寧王的關系不尋常!關于這一點,唐朝詩人張祜寫得就更露骨了。他有一首詩叫《寧哥來》:“日映宮城霧半開,太真簾下畏人猜。黃翻綽指向西樹,不信寧哥回馬來。”什么意思呢?霧氣蒙蒙的宮城里,楊貴妃站在珠簾之下想心事,但是又怕被人猜到。可是,越怕人知道的事情越瞞不住。這時候,一個宮里的小丑黃翻綽就跟楊貴妃開玩笑,往西邊一指,說:寧王來了!楊貴妃雖然不信,但是還是忍不住往西邊看,寧哥是不是真的又回來了?要知道,寧王李憲可是唐玄宗的大哥,要是愛妃居然和他有染,唐玄宗當然無法忍受。但是,它是不是真的啊?根本不可能。為什么呢?因為到天寶九載的時候,寧王李憲已經死了十年了。我們講過,寧王是開元二十九年年底去世的,當年楊貴妃的前夫壽王李瑁小的時候曾經被寧王撫養,所以還特地打報告要求給寧王服喪。這些都是有據可查的信史。現在,時隔十年,楊貴妃怎么會跟一個死人有染呢!

      這種解釋不可能了,還有別的解釋嗎?另外一種說法認為,這次楊貴妃忤旨,純粹是她姐姐惹的禍。楊貴妃不是有三個姐姐嗎?各個長得美艷絕倫,可惜沒有妹妹這樣的好運氣,都年紀輕輕就嫁了人,又年紀輕輕就守了寡。楊貴妃得寵之后,可憐三個姐姐,就把她們接到長安來了。唐玄宗不是寵愛楊貴妃嗎?愛屋及烏,對三個大姨子也都高看一眼,特許她們隨便出入宮門。還把三人都封為一品的國夫人。其中,老大封為韓國夫人,老二封為虢國夫人,老三成為秦國夫人。這三位夫人之中,虢國夫人最漂亮,也最放蕩。當時一般貴夫人出門不都是作車嗎?只有她與眾不同,偏要騎馬。唐玄宗也是個有豪情的皇帝,一個美人“不愛紅妝愛武裝”,在他眼里也就有了獨特的魅力。

      我們剛才不是講詩人張祜寫了一首詩諷刺楊貴妃和寧王有染嗎?其實,他還寫過一首詩,暗示唐玄宗跟這個大姨子不一般呢。這首詩的名字叫做《集靈臺》:“虢國夫人承主恩,平明騎馬入宮門。卻嫌脂粉污顏色,淡掃娥眉朝至尊”。玄宗皇帝見慣了濃妝艷抹的美人了,虢國夫人偏偏不施脂粉,素面朝天,要是對自己的魅力沒自信,誰敢這么做呀?所以,也有人懷疑,唐玄宗對大姨子也有了非份之想。這個想法有沒有合理性呢?也懸。首先,這種說法的直接源頭就是張祜那首詩。而張祜一會說楊貴妃跟寧王有染,一會又說唐玄宗跟虢國夫人關系不一般,簡直就像個小報娛記,專門制造緋聞,唯恐天下不亂,他的話可信度不高。其次,如果這個事情可靠,事后虢國夫人的地位肯定非常尷尬,當年武則天發現自己的外甥女和丈夫唐高宗有染,不就把外甥女給毒死了嗎?楊貴妃雖然未必像武則天那樣毒辣,但是也一定會有所表示。可是事實上,整個天寶期間,楊貴妃姐妹之間的關系一直非常親密,這也反證出虢國夫人和玄宗之間的清白。第三,虢國夫人確實有情夫,只不過不是唐玄宗,至于是誰,我們以后還要說到。這樣看來,所謂虢國夫人奪愛的說法也不成立了。

      既然現成的兩種解釋都不成立,那楊貴妃究竟是因為什么忤旨的呢?我想,宮闈密事的神秘性就在這里,真實原因可能永遠是個謎了,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這次楊貴妃的過錯比較大。為什么呢?從唐玄宗的態度就可以看出來了。上一次出宮的時候,玄宗不是吃不下飯,睡不著覺,當天就把楊貴妃接回來了嗎?可是這次,唐玄宗似乎很是沉得住氣,送回去之后,再沒什么表示了。這下子,楊家可著了急了。要知道,當時楊家滿門富貴,不就靠著貴妃嗎?如果貴妃失寵了,他們不也得樹倒猢猻散嗎?怎么辦呢?眼看皇帝在氣頭上,娘家人不好出面,找個說客吧。找誰呢?當時有一個戶部郎中叫吉溫,伶牙俐齒,心機深沉,是個八面玲瓏的家伙。楊家就托他去游說唐玄宗了。怎么游說呢?吉溫跟唐玄宗說:“婦人識慮不遠,違忤圣心,陛下何愛宮中一席之地,不使之就死,豈忍辱之于外舍邪?”楊貴妃是個女人,頭發長,見識短,陛下想殺就殺,沒有問題。但是,她畢竟是一個妃子,你就是讓她死也得在宮里死,怎么忍心讓她在外面忍受羞辱呢?吉溫這話說得有沒有水平啊?太有水平了。一下子就把內外的界限劃出來了。楊貴妃相對你唐玄宗是內人,就算處理也要在內部處理,怎么可能讓她流落在外面呢?果然,唐玄宗一聽吉溫這樣說,大為感動,又繃不住了。趕緊派一個宦官去看楊貴妃。而且,跟上次一樣,還是把御饌分了一半給楊貴妃送去。可能有人會說,唐玄宗是不是上輩子沒吃過飯啊?總是把吃飯看得那么重?其實,這就是不懂唐玄宗的心了。吃飯是生活最基本的內容,所謂甘苦共嘗,不也是從吃飯引申出來的情感嗎?一個人要是許諾一輩子跟你一起吃飯,可比許諾你九千九百九十九朵玫瑰實在多了!

      唐玄宗派宦官看楊貴妃去了,楊貴妃什么反應啊?她哭得和淚人一般。本來,玄宗這次把她趕出宮,幾天都沒搭理她,楊貴妃也知道問題的嚴重性了。現在一看見宦官,知道皇帝還在想著她,楊貴妃能不哭嗎!光哭還不夠,楊貴妃當場剪下一縷頭發,交給宦官,說:“妾罪當死,陛下幸不殺而歸之。今當永離掖庭,金玉珍玩,皆陛下所賜,不足為獻,惟發者父母所與,敢以薦誠。”古代人講究“身體發膚,受之父母”,頭發非常重要。所以,結婚的時候,新郎和新娘把頭發系在一起,叫結發;男女定情,信物也往往是一綹頭發。現在楊貴妃是拿這綹頭發跟玄宗訣別了。唐玄宗一看見楊貴妃的一縷青絲,所有的怨氣啦,不滿啦,矜持啦全都跑到爪哇國去了,他哪里真舍得跟貴妃訣別啊!沒辦法,還是高力士出面,又把楊貴妃給接回來了。光是接回來還不算,自從這次風波之后,兩個人都深刻意識到對方在自己心目中的分量,從此更加恩愛了。按照《資治通鑒》的記載,就是玄宗對楊貴妃從此“寵待益深”了。

      這個寵待益深怎么理解啊?《長恨歌傳》里有一句話,說天寶十載,唐玄宗和楊貴妃在驪山憑肩而立,仰望著天上的牽牛和織女星,不禁感慨萬端。就在這天晚上,他們倆偷偷立了一個誓言,這個誓言我們中國人都知道,那就是“愿生生世世為夫婦”。這也就是白居易《長恨歌》所寫的“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愿為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雖然學者們都提到,唐玄宗去驪山是為了避寒而不是避暑,因此七月七日他們不可能在驪山,所謂七夕密誓純屬藝術虛構。但是,詩人為什么虛構成天寶十載而不是其他時間啊?正說明,當時的人都認定,經過天寶九年的出宮風波,兩個人的感情更深了!這樣看來,這第二次出宮風波又像第一次一樣,以鬧劇開始,以喜劇收場了。

      那我們應該怎樣評價這兩次出宮風波的意義啊?

      有三方面的問題值得注意。第一,經過這兩次風波的考驗,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感情得到了升華。本來,我們說過,唐玄宗把兒媳納入后宮,不過就是一出人倫丑劇。但是,隨著兩次出宮風波,他們在彼此心目中的形象都變了。

      本來,在唐玄宗看來,楊貴妃就是一個漂亮女人;現在,他發現,貴妃最大的優點還不是漂亮,而是單純!她身在皇宮,居然不懂服從,不計后果,這樣的性格在后宮太少見了,對于晚年的玄宗來說不啻是一縷清風。有了這樣的認識,玄宗對貴妃的感情一下子上了一個臺階。而在楊貴妃心中,玄宗的形象也變了。本來,她只知道玄宗有權力,可以左右她的生活,現在她發現,這個皇帝也有正常人的感情,他是真的在乎她,離不開她。感情變了,彼此的關系也就變了。以前我們提到皇帝和后妃的關系,往往說得寵和失寵,這其實意味著皇帝是絕對的主宰,而后妃只是被動者。但是,到唐玄宗和楊貴妃這里就大不一樣了。他們會像平常夫妻一樣吵架,吵架之后,妃子會回娘家,而不是打入冷宮;分開之后,他們會彼此思念,也會努力和好。總之,皇帝并不總是高高在上,妃子也并不總是低眉順眼,看起來更象是平常的一對夫妻。一千多年以來,人們之所以忽略了他們關系中的人倫污點,而同情甚至歌頌他們的愛情,不就是因為在這里看到了身居高位者的平常心嗎!

      第二、不可否認的是,因為楊李之間的愛情,中國古代社會一直難以避免的外戚問題又出現了。仗著楊貴妃的專寵,她的哥哥姐姐都驕橫跋扈。《資治通鑒》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說楊貴妃的二姐虢國夫人最霸道了。只要自己想做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天寶年間,她想要修豪宅,選中了長安城里的一塊風水寶地。可是,當時,這塊寶地并不是塊空地,而是老臣韋嗣立的宅子。雖然韋嗣立已經死了,但是,他的后人還住在那里。怎么辦呢?虢國夫人可不覺得為難。有一天,她忽然指揮一批工匠沖入了韋嗣立的宅子,把韋家人都給趕出來了。隨即就把房子夷為平地,然后宣布,這塊地皮是我的了!那韋家人怎么辦啊?虢國夫人隨便指給他們十畝空地,說:你們就到那兒重建家園吧。這不比強盜還厲害嗎!欺負官僚也就罷了,楊家人連公主也敢欺負。就在開元九年正月十五,楊家兄妹夜游,正好碰上玄宗的女兒廣平公主也出來觀燈。兩家在長安城的西市門口碰見了。西市的大門不是窄嗎,容不下兩家同時進去,怎么辦啊?楊家的一個奴才想爭道,就使勁打馬,沒想到一鞭子抽到了公主的衣服上。公主一下子就滾下馬去了。公主墜馬,駙馬趕緊去扶,按說楊家人該收斂了吧,根本沒有,他們的奴才又連抽了幾鞭,連駙馬都被打傷了。第二天,廣平公主找唐玄宗訴委屈,唐玄宗倒是把那個行兇的奴才打死了,但是,與此同時,倒霉的駙馬也被免官了,誰讓你得罪楊家人呢!楊家人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那么重要,誰不巴結他們呀,按照《資治通鑒》的說法,就是“四方賂遺,輻湊其門,惟恐居后,朝夕如市。”楊家人也要逐漸在政治上發揮影響了。

      第三、因為楊貴妃的專寵,唐玄宗的宮廷也越來越腐化了。當時,專門為楊貴妃做衣服的紡織和刺繡工人就有七百個。光穿得好不行,還得吃得好啊,楊貴妃不是南方人,喜歡吃荔枝嗎?可長安不產荔枝,怎么辦呢?那就從南方運吧。可是,荔枝是最難保存的水果了,號稱一天色變,兩天香變,三天味變。怎么才能讓妃子吃上新鮮的荔枝呢?唐玄宗下令,沿途驛站都備好快馬,晝夜兼程,以最快速度傳遞。好多人和馬就在傳遞過程中累死了。杜牧在詩中不是寫過嗎?“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為了博得美人一笑,多少人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啊!

      楊貴妃死亡懸案——為何會有楊貴妃東渡日本的傳說?

      楊貴妃是我國家喻戶曉的一位絕代佳人,也是我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她的名字叫楊玉環,蒲州永樂(今山西省永濟)人,蜀州司戶楊玄琰的女兒。楊玉環姿質豐艷,善于歌舞,通音律,有“羞花”之貌,傳說楊玉環在御花園觀賞牡丹時,百花失色,羞愧不及玉環美貌,遂閉上花瓣。“羞花”一詞由此而來。734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她被納為唐玄宗第十八子壽王李瑁的王妃,這時的楊貴妃只有16歲,李瑁也年約16歲。737年,唐玄宗寵愛的武惠妃死后,后宮數千宮娥,無一能使玄宗滿意。高力士為了討唐玄宗的歡心,向唐玄宗推薦了壽王妃楊玉環。745年,唐玄宗冊封楊氏為貴妃,“父奪子妻”,成為唐朝宮闈的一大怪聞。755年,安史之亂發生后,唐玄宗倉皇逃出長安。第二年,隊伍途經馬嵬驛的時候,軍隊嘩變,逼唐玄宗誅殺楊國忠和楊玉環。萬般無奈之下,唐玄宗賜楊貴妃自盡,時年楊玉環只有38歲。白居易的《長恨歌》,就是敘述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悲劇故事。

      楊貴妃自殺于馬嵬驛的說法,是正史的記載。如唐人李肇在其《國史補》中說:“玄宗幸蜀,至馬嵬驛,命高力士縊貴妃于佛堂前梨樹下,馬嵬店媼收得錦靿一只,相傳過客每一借玩,必須百錢,前后獲利極多,媼因至富”。意思是楊貴妃死于馬嵬驛的一座佛堂梨樹下,在搬尸時,楊貴妃腳上的一只鞋子失落,導致一位老太婆借此大發其財。對于這一歷史事件,《舊唐書》、《新唐書》的記錄李肇的上述記載大同小異。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所引楊貴妃被縊的史料更為詳細:當嘩變的軍士殺了楊國忠后,護駕的六軍將士仍不肯繼續前進,唐玄宗親自下令,也無效。唐玄宗要高力士問軍中主帥陳玄禮是什么緣故?陳玄禮回答說:“國忠謀反,貴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唐辮宗聽后,最初不肯割愛,“倚仗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錄韋卻前言曰‘今眾怒難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決!’而唐玄宗卻說:“貴妃常居深宮,安知國忠反謀?”這時連高力士也一反常態,對玄宗說:“貴妃誠無罪,然將士已殺國忠,而貴妃在陛下左右,豈敢自安!愿陛下審視之,將士安則陛下安矣”。玄宗經高力士勸說,“乃命力士引貴妃于佛堂,縊殺之”。這樣才使六軍將士“始整部伍為行計”(《唐記》三十四)。

      不僅正史這樣記載,一些詩詞歌賦、稗官野史和戲劇傳奇也認可和采用這種說法。如:元和元年(806年)冬,白居易任盩厔縣尉,他的好友陳鴻和王質也寓居該縣。一天,他們游覽仙游寺,談到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異常感慨,王質建議白居易以此為題寫詩,白居易寫了膾炙人口的《長恨歌》,陳鴻寫了《長恨歌傳》。陳鴻是位史學家,在寫楊貴妃縊于馬嵬驛一節時他是這樣記敘道:楊國忠處后,“左右之意未決。上問之,當時敢言者,請以貴妃塞天下怨。上知不免,而不忍見其死,僅袂掩面,使牽之而云,倉皇展轉,竟就死于尺組之下”。

      雖然如此,也有一些人認為,楊貴妃不是自縊而死,而是死于亂軍之中。此說主要見于一些唐詩中的描述。杜甫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祿山占據的長安,作《哀江頭》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游魂歸不得”之句,暗示楊貴妃不是被縊死于馬嵬驛,因為縊死是不會見血的。李益所作七絕《過馬嵬》和七律《過馬嵬二首》中有“托君休洗蓮花血”和“太真血染馬蹄盡”等詩句,也反映了楊貴妃為亂軍所殺,死于兵刃之下的情景。杜牧《華清宮三十韻》的“喧呼馬嵬血,零落羽林槍”;張佑《華清宮和社舍人》的“血埋妃子艷”;溫庭筠《馬嵬驛》的“返魂無驗表煙滅,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詩句,也都認為楊貴妃血濺馬嵬驛,并非被縊而死。

      除此之外,也楊貴妃是吞金而死的說法。比如劉禹錫曾寫過《馬嵬行》一詩。他在詩中這樣寫道:“綠野扶風道,黃塵馬嵬行,路邊楊貴人,墳高三四尺。乃問里中兒,皆言幸蜀時,軍家誅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門屏,貴人牽帝衣,低回轉美目,風日為天暉。貴人飲金屑,攸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顏色真如故。”從這首詩來看,楊貴妃是吞金而死的。陳寅恪先生曾對這種說法頗感稀奇,并在《元白詩箋證稿》中作了考證。然而,陳寅恪并不排除楊貴妃在被縊死之前,也有可能吞過金。

      不僅如此,有些人甚至認為楊貴妃沒有自殺,而是被調包計所救后逃跑了。而且,早在唐代就有這種傳聞。

      一些人認為,楊貴妃并未死于馬嵬驛,而是流落于民間,當了女道士。這種說法,在當時就已經有了。如白居易《長恨歌》中記載:“無旋地轉回龍馭,到此躊躇不能去。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說的是平叛后玄宗由蜀返長安,途經楊貴妃縊死處,躊躇不前,舍不得離開,但在馬嵬坡的泥土中已見不到她的尸骨。后來又差方士尋找,“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白居易在這里暗示貴妃既未仙去,也未命歸黃泉仍在人間。時至近代,俞平伯先生在《論詩詞曲雜著》中對白居易的《長恨歌》和陳鴻的《長恨歌傳》作了考證。他認為白居易的《長恨歌》、陳鴻的《長恨歌傳》之本意,蓋另有所長。如果以“長恨”為篇名,寫至馬嵬驛已足夠了,何必還要在后面假設臨邛道士和玉妃太真呢?俞先生認為,楊貴妃并未死于馬嵬驛。當時六軍嘩變,貴妃被劫,釵鈿委地,詩中明言唐玄宗“救不得”,所以正史所載的賜死之詔旨,當時決不會有。陳鴻的《長恨歌傳》所言“使人牽之而去”,是說楊貴妃被使者牽去藏匿遠地了。白居易《長恨歌》說唐玄宗回鑾后要為楊貴妃改葬,結果是“馬嵬坡下泥中土,不見玉顏空死處”,連尸骨都找不到,這就更證實貴妃未死于馬嵬驛。值得注意的是,陳鴻作《長恨歌傳》時,唯恐后人不明,特為點出:“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紀》在。”而“世所不聞”者,今傳有《長恨歌》,這分明暗示楊貴妃并未死。

      關于楊貴妃的下落,在日本也有種種說法。有一種說法是,死者是替身,楊貴妃則逃往日本的山口縣大津郡油谷町久津。替身是個侍女,軍中主帥陳玄禮愛憐貴妃貌美,不忍殺之,于是與高力士密謀,以侍女代替,高力士用車運來貴妃尸體,查驗尸體的便是陳玄禮,因而使此計成功。而楊貴妃則由陳玄禮的親信護送南逃,大約在今上海附近揚帆出海,到了日本油谷町久津。1963年有一位日本姑娘向電視觀眾展示了自己的一本家譜,說她就是楊貴妃的后人。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也自稱是楊貴妃的后裔。

      據說,唐玄宗平定安史之亂之后,曾派方士出海尋找。在久津找到楊貴妃后,方士還將唐玄宗所贈的二尊佛像交給了她,楊貴妃則贈玉簪作為答禮。這二尊佛像現在還供奉在日本的久津院內,楊貴妃最終死于日本,葬在久津的院內。至今當地還保有相傳為楊貴妃墓的一座五輪塔。五輪塔是建在楊貴妃墓上的五座石塔。楊貴妃墓前有二塊木板,一塊是關于五輪塔的說明,一塊是關于楊貴妃的說明,上面寫著:“充滿謎和浪漫色彩的楊貴妃之墓----關于唐六代玄宗皇帝愛妾楊貴妃的傳說。”

      甚至有一種離奇的說法認為楊貴妃并沒有去日本,而是遠走美洲。臺灣學者魏聚賢在《中國人發現美洲》一書聲稱,他考證出楊貴妃并未死于馬嵬驛,而是被人帶往遙遠的美洲。

      民間傳說楊貴妃死而復生,這反映了人們對她的同情與懷念。然而實際上,楊貴妃極有可能死于馬嵬驛。《高力士外傳》認為,楊貴妃的死,是由于“一時連坐”的緣故。換言之,六軍將士憎恨楊國忠,也把楊貴妃牽連進去了。這是高力土的觀點。因為《外傳》是根據他的口述而編寫的,而且從馬嵬驛事變的形勢來看,楊貴妃不死,唐玄宗也是很難交待的。楊貴妃自縊之后,尸體由佛堂運至驛站,置于庭院。唐玄宗還召陳玄禮等將士進來驗看。楊貴妃死在馬嵬驛,舊、新《唐書》與《通鑒》等史籍記載明確,唐人筆記雜史如《高力士外傳》、《唐國史補》、《明皇雜錄》、《安祿山事跡》等也是如此。

      應該說,楊貴妃縊殺于馬嵬驛,史料是比較翔實的,且已得到公認。但是,楊貴妃出逃當女道士和亡命日本的說法,也言之成理,證之有據,不能輕易地否定。這一切都有待于新的史料發掘來為我們解開這個謎團。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国产精品| 五月天综合色激情| 激情综合色五月丁香六月亚洲| 婷婷久久香蕉五月综合加勒比| 一本色道久久88精品综合| 激情综合婷婷丁香五月| 久久99亚洲综合精品首页| 亚洲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 欧美偷窥清纯综合图区| 精品久久人人做人人爽综合| 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辣椒| 色婷婷色综合激情国产日韩|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无码| 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爽综合网|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久99| 欧美成人综合视频| 综合在线免费视频| 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综合网| 久久93精品国产91久久综合|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网站| 日日AV色欲香天天综合网|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日日狠狠久久偷偷色综合96蜜桃 | 日韩欧美亚洲综合久久| 欧美久久综合性欧美| 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网导航| 亚洲色偷偷综合亚洲AV伊人| 亚洲色欲久久久综合网东京热 | 伊人久久大香线焦综合四虎| 亚洲国产国产综合一区首页| 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辣椒| 亚洲国产美国国产综合一区二区| 色天使久久综合网天天| 五月综合激情婷婷六月色窝| 天天综合网天天综合色| 久久午夜综合久久| 中文字幕乱码人妻综合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激情综合久久|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综合精品蜜桃 一本一道久久综合狠狠老 | 亚洲欧美综合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