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讖言起家的新朝皇帝 王莽是怎么當上皇帝的?
1.
漢代以前,“讖言”只是零零碎碎地出現。如在西周王朝,周歷王時期,出現過一個神秘的讖言:“桑弧萁服,實亡周國”。而西周王朝,最后真的亡于“桑弧萁服”者---抱養的女兒----褒姒。
春秋時期,魯國也流傳了一個讖言:“季氏亡,魯不昌。”魯國是春秋時期一小國,是傳說中西周王朝開國功臣周公的封地,被人稱之為詩書禮儀之邦。
季氏是魯國的一個大家族,屢主魯國國政。當時的魯國,國家所有權屬于國王,但經營權卻是屬于季氏家族。這是一種“臥榻之側,容許了他人酣睡”的行為。魯國王室對于執政權落入季氏家族之手,心懷不滿,但又無可奈何。因為魯國的司法權、執法權、軍隊都掌控在季氏家族成員手里。
季氏家族也明白自己與魯國王室之間,是主卜關系,可季氏執政魯國,已經是一個形成“政治傳統”,想把國王的還給國王,必然牽扯到許多現實的、看得見、摸得著的既得利益。為了保衛季氏家族的既得利益,季氏家族也必然會開動所有的宣傳機器,宣傳季氏家族執魯國的合理性,合法性。“季氏亡,魯不昌”這一讖言,沒有意外情況,應是季氏集團成員杰作。
2.
到了漢朝,特別是到是西漢王朝末期,由王莽統治集團的政治需要,“讖”從一家之言、某人或某些人之言。發展成為一門新興的學科:讖學,或讖緯學。
這一時期,所謂的封建社會社會體制才剛剛成熟。還沒有哪個皇帝、帝王敢向天下人宣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觀點。
所以有人提出“異姓(可以)受命”之說。這一理論是對漢高祖劉邦提出的“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觀點的挑戰。因為漢家皇室的衰落,這一影響了漢王朝的穩定理論,不但沒有受到打壓,居然還得到許多人的吹捧。因為這一理論喑合王莽的政治需要。
西漢末年,漢王朝的國家大權,實際由王莽撐控,他治理國家的目的,不是為了劉姓的皇帝,不是如他自己所說:要作漢王朝的周公。他日思夜想的是:撰漢。
所有的政治理論,都是為政權服務。異姓受命的理論,正是王莽所需要的,所以這一理論,迅速地被王莽的大臣們“樹”了起來,宣傳起來,成為當代一門最熱的學科。
可異姓受命,是不是什么姓都可以受命?
什么人都可以受命?
什么時候受命?
由誰來宣告異姓受命?
3.
這個時候,讖言出場了。
先是有人挖井,挖出了一塊石頭,石頭上寫了字。《資治通鑒》記載:“武功長孟通浚井得白石,上圓下方,有丹書著石,文曰:告安漢公莽為皇帝。”
這塊有字石頭,特有文物價值,是漢代讖學興起與發展的奠基石,東漢王朝的國家讖學,就是從這塊有字的石頭開始。
但沒有證據表明,王莽參與了丹書石的造假。有司向王莽報告了,武功長孟通獲得祥瑞之石。王莽相當高興,確切地說應是興奮!他馬上帶領群臣,向他的姑姑王政君,當時的太皇太后報告。“莽使群臣白太后。”
太后王政君,漢元帝皇后。她老人家還沒有太糊涂,所以潑了王莽一盆冷水,她說:“什么亂七八糟的東西?不可施行天下!”
可王莽的弟弟王舜卻說:”天意如此,非人力所能沮也!更況且王莽非是作真皇帝,他只是想“稱攝”以重其權,為國家鎮服天下!
王舜是把老太后當孩子哄,“太后心以為不可,然力不能制!”無可奈何地下詔,令王莽為”假皇帝“。
中國歷史獨一無二的“假皇帝”,就是被一塊讖言石,裝神弄鬼地推了出來.
4.
公元6年,王莽開始做起了假皇帝。他這個假皇帝,其實少一頂真皇帝的帽子,其它與真皇帝沒有什么區別。天下明眼人都看得肚知心明,但迫于王莽的權勢,敢努而不敢言者眾.
王莽居攝二年,東郡太守翟義等人起兵造反,移檄天下曰:“莽鴆弒孝平皇帝,攝天子位,欲絕漢室……一時郡國震動。從者如云,有數十萬人”。
這說明群眾的眼睛還是亮的。王莽得知翟義等人選造反消息后、及造反的口號之后,“惶懼不能食”。
太后也看到了起義部隊檄文后,說:“人心相近,換成我,被天下人如此猜忌,也會惶恐不安啊。”
王莽此時已經準備賣“漢”了,王太后卻在幫他數錢。
起義部隊沒有能做大、做強,沒多長時間,就讓王莽的手下人給擺平了。王莽認為起義部隊所以沒能成其功,是因為他“威德日盛,大獲天人之助”,遂與部眾“謀即真之事。”把做真皇帝的事兒,擺上了議事日程。
5.
有一些聰明人,看出了王莽的心思。其中一人是漢廣饒候劉京,他上書曰:”始初元年七月,齊郡興亭亭長夢見天使對他說,攝皇帝當為真!如不信我,昌興亭當有新井!亭長晨起視亭中,誠有新井,入地百余尺。”
劉京為漢王朝宗室,他出面上奏王莽,說天使下凡向他傳旨了:“攝皇帝當為真”。其中的政治意義不同凡響!
作為報答,王莽稱帝之后,按新王朝規定,漢室所有的王候都要“除爵位,收璽印”,但他對劉京網開一面,讓他保住了自已的候位。這劉京到也不失為一識時務之“俊杰”。
始初元年,十一月,巴郡太守也來湊熱鬧,他報說巴州某山上出現了石牛,石牛上也刻了字。當地人文化素質不高,不知文字代表何意。王莽下令,不措一切代價,把石牛運至未央宮。據前去看石牛的人回奏,見到石牛時,天突刮起大風,沙塵冥天閉日,風止以后,居然發現上天降下了銅符帛書。書上說:“天告帝符,獻者封候。”又云: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云云。
天使們都出來替王莽說話了。“假皇帝“這個“假”,要成真了。是所謂“假到真時假亦真”!
大臣們向太皇太后請愿,要求讓王莽詔令天下時,“毋言攝皇帝”。另外王莽本人對天使事件,銅符事件,相當重視,他指示各部大臣們,要對此事件進行深入的學習討論。每人還要寫出自已的學習心得,上奏給王莽。《資治通鑒》上說王莽“指意群臣博議別奏”.
6.
一切如“禿子頭上的跳蚤---明擺”。王莽要做真皇帝了!
當時,長安城里有一個叫哀章的文痞,游學于長安。司馬光說此人“素無行,好為大言。”道德水平差,不是一般的差,沒有多少人能待見他。哀章卻沒有自知之明,他喜歡到處吹牛,而且是吹大牛。
他聽說王莽稱“假皇帝”之后,花了血本,先到集市里購買了當時相當昂貴的銅,用了幾個月時間,制作銅匱。銅匱正面書曰:天帝行璽匱圖。一面書:赤帝劉邦傳黃帝金策書。書云:“王莽當為真天子,皇帝當如天命。”
另外書寫了王莽現有的八位大臣的名諱。同時又在銅匱書里,也給自已封了“國將”的大官,為了掩人耳目,他還子虛烏有地加上了兩個陌生人名:王興,王盛。他在金策書里說,這十一人會輔助王莽至天下太平。
一切都準備妥當之后,哀章沒有立即行動,他先把銅匱深埋到地里,象現代的一些偽造文物不良商人,偽造古董一樣。幾個月之后,“齊井”、“石牛、”天書“祥瑞事出迭起。哀章在一個日薄西山的黃昏后,裝神弄鬼地穿上黃色的長衣,持銅匱跑到高祖神廟,把銅匱交給仆射(守廟的官員)。
黃昏。
飄飄若仙的黃衣人。
金光閃閃的冊書。
哀章到是一烘托氣氛的高手。銅匱交給仆射后,即飄然而去。哀章導演的這出戲,讓看守祖廟仆射震服了,他趕緊上報。第二天一早,王莽立即到高祖廟里拜受金匱,接受神和天旨。
其時的王莽,正在于尋找一個理由,哀章想王莽所想,急王莽所急。弄出的高皇帝傳位策書來,給了王莽一個最后的作真皇帝的、最好的理由。
劉邦是何許人也?
他是漢王朝的第一創建者,連他“天上有靈”,都說“王莽應為真天子”了。世人還有什么話說?
所以王莽趕緊把高廟出現金策書的事兒,報告給王太后。還沒等到王太皇下令,他自已就頒詔天下:“予以不德,托于皇初祖考黃帝之后,今皇天上帝隆顯大佑,成命統序。以符契,圖文,金匱策書,神明詔告,屬予天下兆民。另赤帝漢高皇帝靈,承天命,傳國金策之收。予甚畏懼,敢不受命?!“所以:”以戊辰真定,即真天子之位,定有天下之號曰新!“自此,王莽作了真皇帝。
7.
王莽稱帝之后,"按金匱書拜輔臣."哀章如他所愿,被拜為"國將",美新公,為新朝四輔之一.對于哀章在銅匱書中,杜撰出的兩人物:王興、王盛。王莽下令左右查找,居然還真找到這兩個人:王興,原為“故城門令史”。守都城的衛士。王盛,是長安大街上賣燒小伙計。都被王莽按金匱書兆示,王興被封為衛將軍,奉新公;王盛封為前將軍,崇新公。
大封輔臣之后,王莽又令五威將軍王奇召集了十二人,把全國出現的、有重大影響的四十二件符命、祥瑞的物證,整理成圖片資料,到全國各地辦展覽。讓全國人民學習。他是想對全國人民說:新朝受漢,乃天命所至。
元始四年,王莽就下令召集天下異能之士數千余人,特別是通“圖讖”,《月令》之方士、術士。組成了讖學編輯委員會,收集當時社會上出現的“讖言”。并且與時俱進地與傳統的儒學結合起來。發展成新朝一門新學科---新儒學,這門學科成為王莽朝,有當代特色的哲學理論---讖緯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