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開創商業發展的歷史名人 古代十大商人
在過去,中國是一個重農輕商的國度,經商被人們視為“賤業”。古代有“士農工商”四大行業,“商”被排在了最后,甚至有時一提起商人,人們便會想到“無商不奸”、“為富不仁”等貶義詞。由于中國古代人們對商業和商人的極度歧視,使商業發展受到了極大阻礙,因而中國古代的商品經濟也一直居于弱勢地位,無法與自然經濟相抗衡。
有趣的是,盡管古代的人們重農輕商,商賈在社會上的地位較低,可是商業仍然是致富最快、極富有魅力的一個行業,以至于每朝每代都會出現幾位傳奇性的巨賈,他們腰纏萬貫、富可敵國。他們所經歷的財富故事都給后人留下了許多值得品味、值得思索、值得借鑒、值得發揚的東西。他們這些“商圣”背后都經歷了一個個傳奇性的財富人生,他們所經歷的發家史一定能給我們帶來積極的啟發和借鑒。
Top1 商業始祖——王亥:牛車拉出來一個商王朝
【人物簡介】
王亥(公元前1854—1803年),河南商丘人,華夏商人,商品、商業的締造者,華商始祖、商族先公之一。子姓,又名振,閼伯的六世孫,契之后,冥之長子,商部落族的第七任首領。甲骨卜辭中稱為“高祖亥”或“高祖王亥”。王亥不僅幫助父親冥在治水中立了大功,而且還發明了牛車,開始馴牛,促使農牧業迅速發展,使商部落得以強大。王亥在商丘服牛馴馬發展生產,用牛車拉著貨物,到外部落去搞交易,開創了華夏商業貿易的先河,久而久之人們就把從事貿易活動的商部落人稱為“商人”,把用于交換的物品叫“商品”,把商人從事的職業叫“商業”。
【經商經歷及成就】
開了長途貿易的先河
王亥,作為草原部落的游牧民族,他們在頻繁遷徙的過程中,逐步掌握了役使畜力的各種方法--夏王朝初年的奚仲創造了世界上第一輛用馬牽引的木制車輛。他的先王--相土(生卒年不詳,商部落第三任首領),用槽喂、圈養之法飼養馬匹,將馬戴上馬籠頭從而馴服了野馬,再加上訓練,便讓馬拉車馱物,成為重要的運輸方式。從西北草原遷徙到中原地區之后,到了王亥時代,馬拉車、運貨、作戰,根本不夠用。那么,可不可以讓牛替馬拉車?這是王亥琢磨的問題。最終王亥徹底馴服了這種野性十足的龐然大物,進而將它套在華麗的雙轅車上,制造了牛車。這便是史書中記載的“王亥服牛”的故事。
在王亥的大力推廣下,馴牛技術和牛車開始普及,商部落的畜牧業進一步發展起來--商族人的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改善,王亥被同族人推崇至極。為解決牛、羊及農產品生產過剩的問題,王亥親自駕駛牛車載貨運輸,用帛、黍和粟以及牛、羊跟其他部落以物換物--這一項前所未有的事業,正是王亥開的先河。從那以后,古道上經??梢砸姷酵鹾ヂ暑I部落成員趕著牛車的壯觀景象:一輛輛載滿布帛、黍和粟的牛車吱呀吱呀地響著,一群群潔白的綿羊咩咩地叫著,一個個袒胸露背的赤腳壯漢“吼吼”地吆喝著--這綿延的牛車隊伍一路跋山涉水,風雨兼程,從一個部落奔波到另一個部落……從此,王亥擁有的財富越來越多,他成了當時最富有的部落首領。
“商”這個字便是拜賜于他
由于王亥開了氏族部落之間長途販運的先河,在他去世后,商族人沿其傳統,利用牛車、馬車的便利條件從事部落間的物品交換,以獲取財富。搞販運的人越來越多,漸漸的,就形成了專門從事這行當的職業。外部落的人看到商族人用牛車、馬車拉著貨物遠道而來,進行以物易物的經商活動,感到十分新鮮,就你傳我、我傳你地吆喝著:“商人來了,商人來了。”其實是“商族人”的意思,時間長了,“商人”的意思就發生了變化,演變成了經商做生意的人,專指經商做買賣之人的統稱。 “商人”一詞一直沿襲至今。而作為最早進行貿易的王亥,便是“商業”的始祖,即商人的祖先,數千年來一直被商人奉若神明。
商國的國力快速增長。到了王亥的第七世孫商湯時期,商國的實力已十分雄厚。當時夏朝的最后一個君王桀荒淫無度,終日飲酒作樂,不理朝政,整個國家動蕩不安。商湯經過11次征戰,終于取代桀滅夏,建立了商朝,并在南亳(河南商丘虞城縣谷熟鎮)建都。王亥“服牛乘馬,以為專利。這樣就形成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形成農、牧結合的經濟,使這個部落很快興旺起來,農業的發展促進了農業和畜牧業的分工,農業和手工業的分工也相應地擴大了。因此,商人與其他部落之間的交換也是比較活躍的。王亥的時候,開始利用牛作為負重的工具,在各部落間進行貿易”。這是郭沫若在《中國史稿》中對“相土乘馬,王亥服?!鄙钸h意義的高度評價。從簡單的以物易物發展到復雜的商品貿易,其漫漫脈絡也就在這里找到了源頭。王亥經商很大程度上推動了中華商文化文明播撒天下的進程。
Top2 慈善商圣——范蠡:功勛、財富,一個都不少
【人物簡介】
范蠡(公元前536—448年),字少伯,春秋末年楚國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實業家。后人尊稱“商圣”。曾輔佐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滅吳興越,功成身退。北上經商,居陶,號朱公??胺Q歷史上棄政從商的鼻祖和開創個人致富記錄的典范。三次經商成巨富,三散家財,自號陶朱公,乃我國儒商之鼻祖。《史記》中載“累十九年三致金,財聚巨萬”。經商致富具有很多經商理論,致富后,肯于幫助別人,威名遠播??胺Q“中華自古商之祖”。他的行為使他獲得“富而行其德”的美名,成為幾千年來我國商業的楷模。范蠡最后老死在陶地,享年大概88歲,世人稱他陶朱公。在范蠡死后,族人將他葬于陶山主峰西麓(今山東省肥城市湖屯鎮幽棲寺村),后世的人們來此憑吊他,緬懷他的業績及人品,汲取他的思想和智慧。
【經商經歷及成就】
棄政從商,名揚四海
司馬遷在《史記》中是這樣描述范蠡離開楚國后的后半生的:范蠡浮海出齊,變姓名,自謂鴟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產。居無幾何,致產數十萬。齊人聞其賢,以為相。范蠡喟然嘆曰:“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祥?!蹦藲w相印,盡散其財,以分與知友鄉黨,而懷其重寶,間行以去,止于陶,以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無之路通,為生可以致富矣。於是自謂陶朱公。復約要父子耕畜,廢居,候時轉物,逐什一之利。居無何,則致貲累巨萬。天下稱陶朱公。
范蠡帶著家人,泛舟五湖,飄然遠引逃到有山有海、有林有田的齊國海畔。為避免身份暴露,他隱姓埋名,自稱“鴟夷子皮”(古代用牛皮做的酒器,即“酒囊皮子”)。范蠡在當地購買了一些土地,還親自飼養販賣五畜。等有了一定的積蓄之后,就利用天時、地利之便雇人開鹽田,搞漁業捕撈,還兼營雜糧等生意。范蠡開始經營當地核桃、木耳、山珍野味、肉類皮毛、糧食藥材等土特產,范蠡對收購來的山貨開始分門別類進行放置,每種貨物還分有等次。根據各地商賈的需求,他先將各類上等貨用牲口運往各個要貨的地點進行出售,收款后,他再購買食鹽、葛麻布衣等各類日用雜貨運回到鎮上。這樣,他不僅解決了當地人日用品缺乏的問題,自己也賺到了錢。范蠡善于捕捉市場信息。他經常跟雇工及當地的百姓、鎮上的商賈在一起高談養畜經,闊論市場行情。他對人溫和友善,為人也慷慨大方,遇到天災人禍時,他總是樂善好施,常開粥場賑濟災民。災民聽說有這么一個大善人,千里之外都趕來投奔他,不久,鴟夷子皮就名揚四海了。
范蠡買賣公平,決不會倒賣腐爛變質的貨物,不坑害消費者,所以,他的生意能細水長流,他的名聲能傳遍四方。他就是以這樣的行事風格,在齊地種養經商,勤勤懇懇,在與家人的齊心合力之下,很快就積累了高達數十萬的財產。齊王聽說范蠡搞經濟很擅長,又仗義疏財,施善鄉梓,是個賢能之人,便力邀范蠡進宮,請他進國都臨淄做主持政務的相國。范蠡欣然答應。在任相國期間,他大力發展經濟,不僅促進了齊國與其他諸侯國之間的貿易往來,沖抵災年對齊國物資短缺的困擾,也奠定了齊國經濟與文化繁榮的基礎。三年之后,齊國民富國強,而這時,范蠡又做出了一個驚人之舉:他向齊王歸還了相印,決定散盡家財再次遠走他鄉。他說:“官高招怨,財多招忌,這都是惹禍的根苗。人貧我富,人無我有,如果只取不施,為富不仁,錢財再多也無益,還不如趁早放棄!”他把財產分散給知交和那些貧苦的老鄉,攜家捎帶貴重財寶再一次抽身離去。
到哪兒就在哪兒成名
范蠡舉家風餐露宿,輾轉來到齊國西南接近宋、衛的陶邑安頓下來。初到陶邑,范蠡自覺逍遙自在,便給自己再次改姓更名為朱公。沒過多久,不甘清閑的他又開始考慮治業大計。他的家人對他頗有怨言,說:“人人都想富貴,個個都想發財,你偏偏不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富貴,還認為錢財無用,現在沒錢了又重提這事,你以為錢財這么好賺?。俊彼恍Γf:“窮富之別,看的是你的心。只要有心,生財之道無處不有?!痹谔找?,他又一次重創家業。由于當時本錢不多,他的生意不是很大,就像剛到齊地那樣,平日里只做一些當地的糧鹽買賣。好在陶邑四通八達,是商賈往來的必經之地,范蠡自然也從這些商家那里找到了很多商業靈感。沒過多久,他又在陶邑發家致富了。他富了就愛施舍,施舍不但不要回報,還喜歡幫助窮人一起致富。
后來,范蠡又散盡家財,周濟那些貧困的同鄉老友,為此他還表白說:“其實,在我看來,經商只不過是生活中的一種樂趣。錢財是身外之物,貪得無厭往往會適得其反。懂得用錢才能得到錢,這也是生財之道!”功勛、財富,范蠡一個都不少,就連種田、經商也樣樣能成功。他出身貧寒,為越國稱霸中原立下汗馬功勞,卻不留戀權位,在功成之時,名遂身退;他棄官從商,以治國之策治家,終于成為巨富而名聞天下;他又不貪戀錢財,在巨富之時,19年三致千金。這樣的人不愧為“治國衣臣、兵家奇才、華商始祖”。司馬遷深為范蠡這種超然物外的境界所折服,故稱其為“富好行其德”。
Top3 儒商鼻祖——子貢:被孔子稱為“瑚璉之器”的人
【人物簡介】
端木賜(公元前520—456年),復姓端木,字子貢,政治家,外交家,中華儒商之祖,官至魯、衛兩國之相。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孔門十哲之一,春秋末期衛國黎(今河南省鶴壁市??h)人。他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且列言語科之優異者??鬃釉Q其為“瑚璉之器”。他利口巧辭,善于雄辯,且有干濟才,辦事通達。他還善于經商之道,曾經經商于曹、魯兩國之間,富致千金,為孔子弟子中首富。相傳,孔子病危時,未趕回。子貢覺得對不起老師,別人守墓三年離去,他在墓旁再守三年,共守六年?!墩撜Z》中對其言行記錄較多,《史記》對其評價頗高。子貢死于齊國。死后至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其為“黎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端木子”。
【經商經歷及成就】
端木賜出生于富商貴族,在孔門三千弟子中,他還是“身通六藝”的七十二賢人之一。與眾多賢人相比,他之所以學而優則商,不僅因為他出生商業世家,對經商有先天優勢,或許還因為他受孔子學說的影響,要在書生明“義”和商人求“利”這兩種不同的價值觀之間進行學以致用的實踐,他想通過經商來打開學行合一的溝通渠道。
他性格活潑,交往甚廣,尤其是不安于現狀,即便跟老師孔子周游列國,也沒有停下經商活動。有一年冬天,當他獲知吳國軍隊將遠征北方作戰時,便準備往吳國販運絲棉。他知道,此時的北方正值冰天雪地,御寒絲棉是必備軍需,他料定吳王夫差肯定會強征絲棉保證將士順利遠行,如此一來,吳國絲棉必會緊缺,絲棉價自然走高。及時掌握行情,善于把握商機,便有賺大錢的機會。端木賜迅速組織人馬,劃成若干小組到魯國各地采購絲棉,然后安排快車運往吳國。果然不出所料,啼冷號寒的吳國百姓很快將絲棉搶購一空。端木賜大賺了一筆。
從孔子門下完成學業以后,子貢先是回到衛國當了幾年官。不久,就辭官不做,重操舊業,成了一個影響更大的國際貿易商人。子貢所到之處,國君們也都與他行平等的禮節,說明子貢這一介儒商做到了何等顯貴的地步。頂著孔門高徒的招牌,他在商業競爭中的軟實力和無形資產,也是一般的土財主商人所沒有辦法比的。子貢所到之處,除了做買賣,還有一項重要工作,就是不遺余力地宣傳自己的恩師,到處講孔子的道德風范是多么高尚,孔子的學術思想是多么博大精深。子貢的儒商美譽來自誠信。他雖做買賣,卻不忘儒家學說;他家財萬貫,卻富而不驕、富而有仁。《呂氏春秋》記述了子貢自己出巨資贖回一批魯國奴隸的善舉,可謂千古流芳。他積極牢記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誨,堅持以誠待人、誠信交易。《論語》多處記載子貢與孔子探討“信”的問題,他深知“信”乃立足之本,沒有“信”一切就蕩然無存,更遑論發財乎?是“言必信、行必果”使子貢立于不敗之地,達到“憶則屢中”、“義利雙贏”的最高經商境界。
子貢將儒與商結合在一起,很快就做出了一番大事業:從國家的層面上來說,他幫助魯國解除困境,游說齊、吳、越、晉四國,成功地進行了外交上的斡旋,子貢為了保護魯國的利益,站在國際關系的高度,充分顯示了他作為國際貿易商人的卓越才干,把商業營銷技巧發揮到了淋漓盡致的地步,成功挑起了好幾個國家的連環戰爭,改變了春秋后期的國際政治格局?!妒酚浿倌岬茏恿袀鳌氛f:“子貢益處,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笨梢赃@么說,從他開創了中國的儒商這個特殊群體以來,幾千年來。還沒有人能夠在建功立業上,達到他這樣登峰造極的程度。
當他富比陶朱公時,越王勾踐甚至“除道郊迎,身御至舍”?!妒酚涁浿沉袀鳌愤€載:“子貢結駟連騎,束帛之幣以聘享諸侯。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庇绣X就能使王侯敬畏三分啊。子貢所獨有的才能不但使他成為儒商鼻祖,更使他成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通人”,從而達到了亦官亦商,亦儒亦商的最高境界??梢哉f子貢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儒、官一體的儒商。《論語.學而》:“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北榭唇袢崭缓溃欢鵁o驕尚且少有,富而好禮的更是鳳毛麟角,百個當中不知能否有一個。
《史記.貨殖列傳》寫道:“夫使孔子名布揚于天下者,子貢先后之也。此所謂得埶而益彰者乎?”孔子死后,子貢富可與諸侯分庭抗禮,勢力不可不謂強大,但他卻并未全部自私其財,而是因勢利導去宣揚孔子之名、孔子之道以及為此前赴后繼、連續不斷、不遺余力,凡此種種才真正是后人大可貴、大可敬、大可贊、大可嘆、大可表、大可學的地方!
Top4 智慧商祖——白圭:“人棄我取,人取我與”
【人物簡介】
白圭(公元前370—300年),名丹,戰國時人,出生在東周的都城洛陽,梁(魏)惠王時在魏國為相,期間施展治水才能,解除了魏都城大梁的黃河水患,后因魏政治腐敗,游歷了中山國和齊國后,棄政從商?!稘h書》中說他是經營貿易發展生產的理論鼻祖,先秦時商業經營思想家,同時他也是一位著名的經濟謀略家和理財家。其師傅為鬼谷子,相傳鬼谷子得一“金書”,鬼谷子將里面的致富之計(“將欲取之必先與之”,“世無可抵則深隱以待時”)傳于白圭。商場如戰場,只有隨機應變,巧用計謀,方可立于不敗之地。在今天激烈的商戰中,商界仍以司馬遷的《史記貨殖列傳》為經典,奉“治生之祖”白圭為高人。
【經商經歷及成就】
洛陽原是周朝建立的一個軍事和政治重鎮。周公征服殷人后,為防止亡殷貴族策動遺民重起反叛,便把他們以“頑民”稱號統一安置在洛陽,以便加強監督管理。這些所謂的“頑民”不能參與政治活動,因而多數去經商。到了戰國時期,經商已經成為洛陽人的重要職業。洛商層出不窮,隊伍非常龐大,他們扎堆的做珠寶生意--這是當時最賺錢的行當。白圭沒有跟風去做當時最能賺錢的珠寶生意,而是另辟蹊徑--從事農副產品的大宗貿易,包括農產品、農村手工業原料和產品等。他的這個經營策略,主要是從李悝的“變法改革”中得到啟示:農業生產迅速發展,農副產品的經營將會成為利潤豐厚的行業。白圭認為,“欲長錢,取下谷”。“下谷”等生活必需品,雖然利潤較低,但是消費彈性小,成交量大,以多取勝,一樣可以獲取大利。
白圭也曾苦心研究過陶朱公和計然之策,總結出一套適應時節變化的經營辦法--人棄我取,人取我與。言外之意是,當別人不太需要某種貨物時,這種貨物的價格一定會十分低廉,這是買進的時機;當人們急需某種貨物時,其價格一定會上漲,這時就應該賣出。在收獲季節或遇到糧食豐收,農民就會大量出售谷物,這時便可大量收購,然后將絲綢、漆器等生活必需品賣給這些比較寬裕的農民;在年景不好或青黃不接時,可以適時出售糧食,同時購進滯銷的手工業原料和產品。為更準確地把握市場行情和變化規律,白圭經常深入市場,了解具體情況,所以,他對城鄉谷價了如指掌。而實際上,他經商總會從大處著眼,通觀全局,予人實惠。
白圭不同于那些囤積居奇、在荒年以儲存的糧食牟取暴利的商人。他反對在糧食緊缺時蓄意哄抬物價。他認為“薄利多銷,積累長遠”才是商人經營的基本原則,那些只注重眼前利益的商人肯定賺不了大錢。比如說,當某些商品積壓滯銷時,一些奸商會坐待價格貶得更低時才大量購進,而白圭則用比別家高的價格來收購;等市場糧食匱乏時,奸商們又囤積居奇,白圭就以比別家低廉的價格及時銷售,以此來滿足百姓的需求。白圭的這種經營方法,既保證了自己百姓取得經營的主動權,獲得豐厚的利潤,又在客觀上調節了商品的供求和價格,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農民、個體手工業者以及一般消費者的利益。白圭為民著想,誠信經營,很快就積累了大量財富,一舉成名。
白圭經商不盲目跟風,不人云亦云,他對市場信息極為重視,反映也極快,一旦出現機遇,就像兇猛的鷹撲向獵物一般果斷,毫不猶豫地行動起來,絕不錯過任何一次良機。同時,他還能克勤克儉,身體力行,與他的雇工同甘共苦,精心創業,是一個自制力極強的人,他絕不會因為賺了錢就去揮霍浪費。白圭還強調商人要有豐富的知識,同時具備“智”、“勇”、“仁”、“強”等素質,要求既要有姜子牙的謀略,又要有孫子用兵的韜略,更要有商鞅那一套嚴厲的團隊管理制度,否則,經商很難有大成就。就是靠這些經商理論,白圭成為后世商人效法和借鑒的榜樣。商人不僅把他奉為祖師爺,宋真宗還封了他“商圣”的稱號。
白圭的自成體系的商業經營思想,對后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一直到明清,最大的商幫—徽商還保留了許多兩千年前白圭的遺風。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里就曾經高度評價白圭,并說“天下言治生祖白圭”。而白圭又被后世的商人奉為自己行業的祖師爺,他的經營思想,對今天的經營者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值得經營者用心地揣摩研究。白圭“人棄我取”和“知進知守”的理財思想對現代人理財也有指導意義。以至于在現代,“白圭”仍然是財富的代名詞。
Top5 營國巨商——呂不韋:奇貨可居,志在謀國的風險投資家
【人物簡介】
呂不韋(公元前292-235年),戰國末期衛國著名商人,后為秦國丞相,政治家、思想家,衛國濮陽(今河南滑縣)人。呂不韋是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故里在城南大呂街,他往來各地,以低價買進,高價賣出,所以積累起千金的家產?!妒酚洝分幸嘤忻鞔_記載:“呂不韋者,陽翟大賈人也。往來販賤賣貴,家累千金。”他以“奇貨可居”聞名于世,曾輔佐秦莊襄王登上王位,任秦國相邦十三年,其門客有三千人。
出身為商人的呂不韋,他開創了商人從政的歷史先河,甚至說他改變了中國歷史也不過分。一生最得意的一筆大生意就是:結識秦流亡公子贏異人并資助其回國即位,從而成功實現個人由商從政的歷史性轉變。作為有史以來的最大投機家,雖然幾千年過去了,但他的一生經歷,對后人的影響很大;即使到了現代社會,他的權術、公關手段、自我炒作的廣告宣傳等做法,仍然是比較前衛的,是夢想成功的人士學習的楷模。呂不韋絕對是一個千古奇人,古今中外第一的風險投資商。
【經商經歷及成就】
囤積居奇、販賤賣貴——趙國巨富
戰國時代隨著農業、手工業的發展,私營商業日益興盛,商人十分活躍。此時的趙國,疆域在今山西大部、河北西南部以及陜西東北角一帶,是各諸侯國的交通要道,在地理上處于六國直接面對強秦的橋頭堡,戰國的政治風云變幻,使邯鄲發展成為各國進行情報活動和合縱連橫的重要基地。在這里,各國使節和商賈名人云集,經濟比較發達。外交的繁榮和各國使節的聚集吸引了大批來此淘金的商人,于是呂不韋來到了趙國,打算在趙國經商。
呂不韋是個精明的商人,他深知經商之道,作為商人,僅僅囤積貨物是不行的,必須在適當的時機賣出去,才能獲利。呂不韋善于賤進貴出,以低價買進,高價賣出,他為了自己經商的需要,還與趙國的達官貴人來往密切,不但能抬高自己的身價,還能給自己帶來很多做生意的好機會。在邯鄲經商不久,就積累起千金的家產。
呂不韋經商時特別留心觀察商情,分析影響生意的各種因素,以便確保決策準確無誤。有一年,他從趙國到衛國去販運一批木材,發現衛國的高粱長得莖粗穗大,十分茂盛,認為必獲豐收。但隨手折斷幾根,發現莖內都有害蟲,就立即打消了販賣木材的念頭,立刻在衛國到處搶購高粱。當時衛國人認為新糧豐收在望,遂大量低價出售。結果衛國的高粱接近成熟之際,均被害蟲咬死,市場價格暴漲。呂不韋趁機把搶購的高粱高價拋售了,結果發了一大筆財。呂不韋在后來組織其門客撰寫的《呂氏春秋》中有這樣一句話:“民之情,貴所不足,賤所有余?!边@就是通常所說的“物以稀為貴”。就是說,某個物品供大于求,自然會貶值;而供不應求,則會升值。呂不韋深諳此理,所以他囤積居奇、販賤賣貴,最終成為趙國巨富。
奇貨可居——投資營造帝國
公元前265年,秦國的王孫嬴異人正在趙國當人質。呂不韋經過多方探聽,把嬴異人的身世、家庭關系、目前處境等了解得一清二楚。當他見到這位落魄的王孫時,憑他多年的經商經驗,一眼便看出:多方尋覓的寶貝就在這里!所以,他不由得脫口而出,留下了一句經商名言:此奇貨可居。
為了這件事,呂不韋專程回到家中與父親商量。呂不韋問父親:“耕田能獲幾倍的利?”父親說:“十倍的利?!眳尾豁f又問:“經營珠玉能贏幾倍的利?”父親說:“百倍的利?!眳尾豁f再問:“幫助立一國之主,能贏幾倍的利?”父親說:“無數的利。”于是,呂不韋得出結論說:“現在努力耕田,只能保證吃飽穿暖,而幫助立一國之君,得到的好處,可以傳之后世。這種有厚利可圖的事,何樂而不為呢!”他想到做到,果真將嬴異人當作了商品來投資,以期在幫助嬴異人登上秦國王位后收獲“立主定國”所帶來的無數倍的高收益。但是,作為商人的呂不韋卻有所不知,搞政治絕非如同經商做生意那般簡單。在那個專制時代,如果經商失敗頂多是傾家蕩產,而搞政治失敗則會家破人亡,甚至株連九族。因此,雖然呂不韋掌控了一段時間的秦國事業,也撈到了不少財物,但最終還是賠了,而且賠得個干干凈凈,落了個飲鴆自殺的結局。
對于經商來講,呂不韋善于賤進貴出,懂得奇貨可居,但是他經商成功后的輝煌和從政失敗后的悲慘卻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照,這也是他給后人留下的最大遺憾。而他在進行風險投資時的言行,卻非常值得后人進行一番品味、思索、借鑒和揚棄。時至今日,呂不韋所說的“奇貨可居”,已經成為風險投資所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他的氣魄之大、信心之強、眼光之遠、心計之深、創意之妙、謀劃之秘、辦法之多、預見之準、收益之豐,都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說他是古今中外第一風險投資商,也一點不為過。他以商業手法投機政治的策劃行為也毫無疑問地成為后世風險投資業的鼻祖,是一次絕無僅有的千古嘗試,在中國歷史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
Top6 堪比財神——沈萬三:為朱元璋造了半個南京城
【人物簡介】
沈萬三(1330~1376年),本名富,字仲榮,世稱萬三,出生于平江府(蘇州)長洲縣東蔡村,祖籍湖州路烏程縣南潯鎮(浙江湖州南潯)。萬三者,萬戶之中三秀,所以又稱三秀,作為巨富的別號。
元朝中葉,沈萬三的父親沈祐由湖州路烏程縣南潯鎮沈家漾遷徙至周莊東垞,后又遷至銀子浜。沈萬三在致富后把蘇州作為重要的經商地,周莊就是因為有了沈萬三,才成為江南著名的古鎮的。他曾支持過平江(蘇州)張士誠的大周政權,張士誠也曾為沈萬三樹碑立傳。曾出資修拓觀前街。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不但是周莊受惠于他,南京城的建城,沈萬三還有一半的功勞,因為朱元璋的眼紅而被逼出資與明朝共同建成了南京城。沈萬三助筑都城三分之一,朱元璋封了他兩個兒子的官;在南京還建造了“廊廡一千六百五十四楹,酒樓四座……”,有了舒適的住宅;但不久,沈萬三被朱元璋發配充軍,在云南度過了他的余生。
【經商經歷及成就】
土地起家。元代至順年,沈萬三的父親沈佑舉家從湖州的南潯遷到了蘇州的東垞,即現在的江蘇省昆山市周莊鎮。在這里,全家人經過十多年的辛勤墾殖,終于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地主,莊田廣達一千三百多畝。沈佑去世后,兒子們分了家。兄弟遷居之后,排行老三的沈萬三留在了周莊的銀子浜,他一方面管理著東垞的莊田,另一方面則開始經營鎮上的買賣。他通過買賣、盤剝方式,獲得了大量土地。這種土地占有方式以及墾土做法,也是當時元王朝所積極提倡并予以鼓勵的。沈萬三于是通過經營土地的辦法,獲得“貲巨萬萬,田產遍天下”的高額回報。沈萬三靠土地起家,擁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
出海通番。元朝統治者鼓勵和發展商業,實行輕商稅的政策,經商的人增多。至于海外貿易,元王朝實行比唐、宋兩朝更為寬松的政策,于是,沈萬三便將目光投到了做海內外貿易上。孫邇在《云蕉館紀談》中說,沈萬三“嘗為海賈,奔走徽、池、寧、太、常、鎮富豪間,輾轉貿易,致金數百萬,因以顯富”。由此可見,靠土地發家的沈萬三,擁有田產數千頃,每年的糧食產量可想而知。沈萬三將剩余的糧食販賣到北方,還販賣到其他缺糧地區和海外獲取效益。同時,沈萬三還在寧、鎮、常、太、池、徽等地做生意,獲得豐厚的回報,家業更加富足。
沈萬三貿易對象是高麗、日本和南洋等地。沈萬三從周莊白蜆江經大運河由劉家港出港是很方便的,加上江、浙絲綢、茶葉、陶器、工藝品等特產又深受海外歡迎,因而揚帆遠行,收獲頗豐。我國著名史學家吳晗曾說過,蘇州周莊沈萬三一家之所以發財,是由于做海外貿易。所以說,經商致富是沈萬三“富甲天下”的主要原因。
觀前修街。沈萬三在海外賺夠了錢,一度居住在蘇州,發覺城中心的玄妙觀四周,每天香客和游客絡繹不絕,雜耍藝伶和小攤小販四處云集,但由于道路狹窄,行人車馬經常阻塞。他想,如果在觀前營建街市,將道路拓寬,一定是一件好事,既能方便行人車馬,又能把建成的店鋪租賃給客商,招徠交易。廟宇旁的樂坊,還可以供四面八方的客人前來娛樂。于是他采用了茅山石鋪平觀前街,與古城小橋流水的風貌十分吻合,相得益彰。建成后,深得百姓們的贊譽。
資助起義,埋下禍根。發達了的沈萬三建立了豪宅,過著富裕安逸的生活。當時,張士誠舉兵起義,做上了大周國的皇帝。但是,張士誠成立的大周國實在是太小了,只有蘇州一帶的一些州縣。張士誠建立大周之后,也頒布了一系列的新政策,其中受益最大的就是像沈萬三這樣的富商大賈。因為張士誠心中明白,如果沒有這些江南富豪強紳的大力支持,他這個小小的大周王朝也是難以維持下去的。當時,張士誠領兵起義需要大量的財物,作為首富的沈萬三是出了不少力的,他帶領江南的富商大量地捐錢捐物,資助張士誠起義,從而使張士誠的軍隊越來越壯大,最終取得了豐碩的戰果。沈萬三做了三樁讓張士誠很是愜意的事情,第一樁,沈萬三率領銀子浜的船隊,多次為張士誠的官兵發放犒賞,從而解決了巨大的軍費開支。第二樁,沈萬三利用自己從事過海外貿易的航海經驗,以實際行動支持張士誠暗中投靠元朝,每年都幫張士誠偷運十多萬石糧食到北方元朝的國都。第三樁,沈萬三為鞏固自己在張士誠眼中的地位,不惜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張士誠做老婆,使張士誠徹底地和自己拴在了同一條船上,因此張士誠也給了老丈人沈萬三很多斂財的特權。從此,沈萬三便一躍成為海外貿易、房地產、地租、高利貸、絲綢業等方面的大鱷,金銀更是多不勝收。此時擁有了巨額資財的沈萬三,又開始做起了放貸收利這一資本經營的新項目,使自己富上加富,迅速成為“資巨萬萬,田產遍于天下”的江南第一豪富,人稱“江南財神”。
但是,張士誠據城死守,朱元璋派兵屢攻不下,以致朱元璋對江南地方豪紳給張士誠的支持非常嫉恨。也正是因為如此,埋下了朱元璋對蘇州城和沈萬三秋后算賬的伏筆。南京筑城。1368年,朱元璋的大軍終于滅掉了張士誠、陳友諒、方國珍等人的軍隊,開始登基稱帝,建立了大明王朝。朱元璋稱帝后,他極度憎恨這些為張士誠出力的江南富豪,于是便對江南一帶格外加重了稅賦,每畝稅糧定成了七斗五升。又命蘇州的一些富民徙居濠州,同時,還籍諸豪族及富民田為官田。朱元璋沒收了沈萬三的大批田地為官田。
但沈萬三是個精明的商人,便主動拍朱元璋的馬屁,想以此換得太平。不久,他又發現朱元璋建造城墻面臨著嚴重的資金不足。于是,沈萬三突然做出了一個驚人之舉,上書自請“助筑都城三之一”。為了讓朱元璋龍顏大悅,沈萬三自然是傾盡了全力。云南充軍。朱元璋想:“當初如果不是你極力支持張士誠,我何苦用得了八個月才攻下蘇州城?”于是,朱元璋把沈萬三全家發配到了云南。從此,沈萬三名下20億貫家當也就都歸了皇帝。沈萬三被趕到云南時,他已經是一個年過六旬的老人了。在這富與貧、榮與辱產生巨大反差的一瞬間,他從心理上和身體上都難以接受,江南與云南的生活習性、水土氣候的差異實在太大,簡直是從天堂跌到了地獄。沒過多久,沈萬三便支持不住,一命嗚呼了。據說,后來他的子孫曾將他的尸骨運回家鄉,葬于周莊的銀子浜下,總算沒有把尸骨落在異處他鄉。
沈萬三家族的崛起和衰落確實令人噓唏。沈萬三憑借經營上的杰出才華,運用誠信的操守、敏銳的洞察力、機智過人的膽略和變化多端的經營策略,白手起家,打造出了一個超一流的‘企業帝國’。但是,正所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最終財富給沈氏家族帶來了災難。沈萬三一生用錢開路,一擲千金,奢侈無度。從他自己的立場來講,也許是為了討好皇帝,好讓自己平安地掘取更大的財富。這在張士誠時代他是成功的,的確斂聚了更多的錢財,而在朱元璋時代卻失敗了,敗得家破人亡。究其原因,還是由于沈萬三有了錢財就自認為可以藐視一切,錯誤地認為錢是萬能的。但沈萬三作為一個成功的商人,他的勤勞、聰慧、勇抓機遇、敢于創新的品行卻是值得后人學習的。同時,沈萬三的創業精神也在影響著后人,催人奮進,創造佳績。
Top7 第一富翁——伍秉鑒:19世紀中國的世界首富
【人物簡介】
伍秉鑒(1769—1843年),又名伍敦元,祖籍福建。其先祖于康熙初年定居廣東,開始經商。到伍秉鑒的父親伍國瑩時,伍家開始參與對外貿易。1783年,伍國瑩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成立了怡和行,并為自己起了一個商名叫“浩官”。該商名一直為其子孫所沿用,成為19世紀前期國際商界一個響亮的名字。1801年,32歲的伍秉鑒接手了怡和行的業務,伍家的事業開始快速崛起。伍秉鑒成為了廣州行商的領頭人—總商。他借出大量的數目給外國商人(每次百萬銀元)以交換部分的船只出貨。他也是公認的慈善家,捐贈第一個鴉片戰爭后的一百一十萬兩賠款的銀元。在那個時期,伍秉鑒名聲遠播,他的肖像仍然在一些和他有過生意來往的美國人建造的官邸懸掛著。2001年,美國《華爾街日報》統計了1000年來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有6名中國人入選,伍秉鑒就是其中之一。又唯獨伍秉鑒是以純粹的商人身份出現,所以伍秉鑒也是人們最關注的焦點。
【經商經歷及成就】
廣東十三行。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清朝下令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僅保留廣州一地作為對外通商港口。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直接促使廣州十三行成為當時中國唯一合法的“外貿特區”,從而給行商們帶來了巨大的商機。在此后的100年中,廣東十三行竟向清朝政府提供了40%的關稅收入。所謂的“十三行”,實際只是一個統稱,并非只有13家,多時達幾十家,少時則只有4家。由于享有壟斷海上對外貿易的特權,凡是外商購買茶葉、絲綢等國貨或銷售洋貨進入內地,都必須經過這一特殊的組織,廣東十三行逐漸成為與兩淮的鹽商、山西的晉商并立的行商集團。在財富不斷積累的過程中,廣東十三行中涌現出了一批豪商巨富,如潘振承、潘有度、盧文錦、伍秉鑒、葉上林等,以至于當時就流傳有“洋船爭出是官商,十字門開向二洋。五絲八絲廣緞好,銀錢堆滿十三行”的說法。在后世看來,這些行商無疑是當時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廣東十三行這個商人群體迅速崛起,與兩淮鹽商、晉陜商人一起,被后人稱為清代中國的三大商人集團。
接手怡和行。在廣東十三行中,以同文行、廣利行、怡和行、義成行最為著名。其中的怡和行,更因其主人伍秉鑒而揚名天下。1801年,他從父親手中繼承了十三行中的怡和行,開始了長達40余年的外貿代理生涯。在產業經營方面,伍秉鑒不但在國內擁有地產、房產、茶園、店鋪等,且其投資活動并不僅限于中國,伍秉鑒是個商業奇才,在他經營怡和行時,同歐美各國的重要客戶都建立了緊密的聯系。他既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官商,又懂得依靠西方商人的貿易發財致富。他同歐美各國的重要客戶都建立了緊密的聯系。1834年以前,伍家與英商和美商每年的貿易額都達數百萬銀元。伍秉鑒還是英國東印度公司最大的債權人,東印度公司有時資金周轉不靈,常向伍家借貸。東印度公司負責人在每年結束廣州的交易,前往澳門暫住時,總是將大量的存款和金銀交給伍秉鑒保管。正因為如此,伍秉鑒在當時西方商界享有極高的知名度,一些西方學者更稱他是“天下第一大富翁”。1813年,怡和行終于被列為總商之魁,登上首席商行的位置,取代同文行成為廣州十三行的領頭人——總商。此后數十年,伍秉鑒一直居于行商的領導地位。
參與美國的證券和鐵路建設的投資。伍秉鑒獨立購買了美國的證券,并且向美國的鐵路建設進行了多次投資。在他多方面投入的同時,也為自己換來了更多的收益,使他成了一位名副其實的跨國財團首領。另外,伍秉鑒還憑借自己雄厚的財力籠絡其他行商。從1811年起,伍家就利用其雄厚資金,協助英商公司向瀕于破產的大多數行商進行放債,其債款數額就高達二百余萬元,使大多數資金薄弱的行商都愿意聽從伍家的安排。因而,怡和行也逐漸成為了一個令人敬仰和羨慕的大型跨國財團。
投資眼科醫院,載入史冊。1835年,第一位美國傳教醫生伯駕來到廣州,開始了美國醫學在中國的傳播。伯駕要想創辦一個相當規模的眼科醫局并非易事,所以他找到了當時號稱“世界第一富翁”的伍秉鑒。面對伍秉鑒,伯駕把創辦眼科醫局,并以此作為拯救中國人民的途徑向伍秉鑒講述了一遍。伍秉鑒念他處處急中國人之急,想中國人所想,便答應捐出10萬元銀元建立醫局。他所創辦的醫局不收取任何醫療費用,醫局逐漸成為初具規模的西醫院,并正式命名為博濟醫院,此名沿用至今。雖然伍秉鑒的這次投入沒有任何利潤,但他因此獲得了極高的聲譽,使他在以后的商業活動中更加順利,并載入了中國的史冊。
世界首富。經過伍秉鑒的努力,怡和行后來居上,取代同文行成為廣州十三行的領袖。伍家所積累的財富更令人吃驚,據1834年伍家自己的估計,他們的財產已有2600萬銀元(相當于今天的50億元人民幣),而在這個時期的美國,最富有的人也不過資產700萬元。在西方人的眼中,伍氏商人就是當時世界上最富有的商業巨頭。建在珠江岸邊的伍家豪宅,據說可與《紅樓夢》中的大觀園媲美。
接觸英鴉片商被林則徐懲處,承擔賠款走向沒落。1840年6月,鴉片戰爭爆發。盡管伍秉鑒曾向朝廷捐巨款換得了三品頂戴,但這絲毫不能拯救他的事業。由于與英國鴉片商人千絲萬縷的聯系,他曾遭到林則徐多次訓斥和懲戒,還不得不一次次向清政府獻出巨額財富以求得短暫的安寧?!赌暇l約》簽訂后,清政府在1843年下令行商償還300萬銀元的外商債務,而伍秉鑒一人就承擔了100萬銀元。1843年9月,風燭殘年的一代世界首富伍秉鑒,溘然長逝,終年74歲。他與十三行的壟斷地位一起消失。后來,英國人把他同林則徐的蠟像一同陳列在倫敦名人蠟像館里,但在中國,他的名字再少有問津。
以義取利是伍秉鑒的為商之道。商譽就是市場,寧可忍一時利益之痛,也要大力樹立自己的商譽,保證長期的持久利潤和品牌信譽。伍秉鑒在用中國傳統商道運作商行,缺乏制度支撐和規則意識。伍不自覺地涉足了現代意義上的金融行業,卻缺乏自省,但不能轉變傳統商業觀念,在制度上有所創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局限,伍也脫離不了時代的束縛。同時代的商人大多在義與利之間掙扎,伍的區別在于因為其擁有巨大的財產而可以收放自如而已。作為一名政商夾縫中生存,利用特權獲得成功的末代商人,伍秉鑒的名字在今天已經鮮為人知。后世學人多不待見伍秉鑒,其中種種評價,貶多褒少。可是回到那個時代,又有幾個商人能走出和伍家不一樣的道路?那個時代的商人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伍秉鑒已經達到了。秉鑒去世后,嶺南名士譚瑩撰寫碑文:“庭榜玉詔,帝稱忠義之家;臣本布衣,身系興亡之局。”美國人亨特曾寫道:“這位舉世聞名的公行最后的頭人,與拿破侖、威靈頓都生于1769年”。能與拿破侖、威靈頓相提并論,也確實夠有名氣的了。
Top8 商業巨族——喬致庸:貨通天下、匯通天下
【人物簡介】
喬致庸(1818―1907年),字仲登,號曉池,山西祁縣(山西祁縣)人,喬家第三代人,喬家第四位當家人,清朝末年山西晉商的代表商人。是喬家中一位出類拔萃人物,他歷經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四個朝代,為喬氏家族的繁榮立下了大功。喬致庸幼年父母雙亡,由兄長喬致廣撫育長大。少年時期因兄長病故,在家族生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棄文從商接手生意,開始掌管喬氏家族生意。在他執掌家務時期,喬氏家族事業日益興盛,成為山西富甲一方的商戶。其下屬復字號稱雄包頭,有“先有復盛公,后有包頭城”的說法。另有大德通、大德恒兩大票號遍布中國各地商埠、碼頭。至清末,喬氏家族已經在中國各地有票號、錢莊、當鋪、糧店200多處,資產達到數千萬兩白銀。喬致庸本人也被稱為“亮財主”。在國弱民貧的清朝,晉商能夠走向全國,實屬不易。
19世紀末,由于連年戰亂,清王朝逐漸走向衰落,大量白銀外流。晚年的喬致庸一改以往不治家宅的傳統,于同治初年(1862年)開始在家院附近購置地皮,大興土木,修建了規模龐大的宅院,即著名的“喬家大院”,至今保存完好,是山西民居的代表建筑。被專家學者譽為“清代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顆明珠”。喬致庸待人隨和,講究誠信為本、“以德經商”。喬致庸一生做出諸多善行。光緒三年天遭大旱,喬致庸開糧倉賑濟災民。光緒三十二年,喬致庸去世,終年89歲,他是喬家門中最長壽的人。
【經商經歷及成就】
棄文從商。喬家的第一代喬貴發大約是乾隆年間人。乾隆初年,喬貴發為做生意走西口,在包頭一個當鋪當店員。十余年后喬貴發和秦姓同鄉開了一個小字號廣盛公。后來把廣盛公改名為復盛公,買賣興隆,繼在包頭增設復盛全、復盛西商號和復盛菜園。后來又在包頭城內共開設復盛公、復盛西、復盛全等有19個門面,四、五百職工,是包頭城開辦最早、實力最為雄厚的商號,故包頭城有“先有復盛公,后有包頭城”之說。
喬致庸出生時,喬家家境已經比較富裕。喬致庸青年時代已經考中了秀才,他的生活本來應該與商道無關的。然而咸豐初年,北方捻軍和南方太平軍起義,南北茶路斷絕,喬家當時在祁縣的大德興絲茶莊主營生意就是絲茶。喬致庸的大哥因戰亂對生意的重大打擊而一病不起,本來將以一介儒生終了的喬致庸于是不得不接手家族生意。喬致庸利用包頭為基地,將商業觸角發展到蒙古地區,直到后來到北京和天津。
創辦銀號。當時喬家還沒有涉及票號生意。那時已經有了平遙的日昌升票號,作為一個新興行業,票號是平遙人而不是祁縣人開創的。當喬致庸意識到票號的廣闊前景后,志向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匯通天下。喬致庸利用喬家的資本一氣開了兩個票號大德通和大德豐。成立于咸豐年間的大德興最初主要經營茶葉,同時也搞匯兌。喬致庸后來發現票號是更新的產業,于是改成匯兌為主,茶葉為輔。光緒十年,喬致庸把大德興改為大德通,同年專門成立了大德豐票號,專營匯兌。在喬致庸經營下,后來大德通和大德豐都成為全國屈指可數的大票號。喬致庸把每年利潤部分繼續投入作為資本,行話稱為“倍本”。通常山西商人會在每一個賬期分利,每個賬期一般有3年,4年或者5年。喬致庸幾乎所有紅利都投入到資本中,他的資本在當時的票號里也可以說首屈一指。二票號在全國各地有20多個碼頭(分號)。西至蘭州、西安,東至南京、上海、杭州,北至張家口、歸化、包頭,東北至沈陽等地,均設有喬氏商號。在當時山西,喬致庸作為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人物,成為明代開始發跡的山西商人群體中處于上升期的新興力量。
到庚子事件之后,國家再次放開民間公款匯兌,所有山西票號都大獲全勝。據當時的戶部檔案記載,到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戶部有三分之一的銀兩存在各家山西票號中。這些都證明1900年以后山西票號的飛速發展,喬致庸的經營達到了頂峰。光緒三十二年,喬致庸去世,終年89歲。
喬致庸悟出“貨通天下”,必須通過“匯通天下”來實現時,他的“天下觀”開始就把自己引向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激烈沖突的悲劇之途。中國近代,雖然“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逐步成為一個時尚的口號,但更多情況下則是亡時有責,而興時的天下乃天子的天下,天下蒼生只能仰仗天子隆恩。在這種國情之下,不論是“貨通天下”也好,還是“匯通天下”也好,與正統的皇權統治思想肯定是有沖突的。什么是悲?。吭谖膶W家的字典里是這么定義的:歷史發展的必然與現實的不可能性的沖突。用這個定義來解釋19世紀山西票號最終由盛而衰的悲劇,看來是再合適不過了。
Top9 紅頂商人——胡雪巖:紅頂商人之路,經驗教訓多
【人物簡介】
胡雪巖(1823-1885年),清代紅頂商人,19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中國商界名人,幼名順官,字雪巖,著名徽商。初在杭州城“仁德錢莊”做跑街,后因擅自借錢給官兵被開除后在湖州買賣糧食為生,后在杭州設銀號,又入浙江巡撫幕,為清軍籌運餉械,1866年協助左宗棠創辦福州船政局,在左宗棠調任陜甘總督后,主持上海采運局局務,為左大借外債,籌供軍餉和訂購軍火,又依仗湘軍權勢,在各省設立阜康銀號20余處,并經營中藥、絲茶業務,操縱江浙商業,資金最高達二千萬兩以上,是當時的“中國首富”。并開辦了胡慶馀堂中藥店,留傳至今。
他的經歷充滿了傳奇色彩:他從錢莊一個小伙計開始,通過結交權貴顯要,納粟助賑,為朝廷效犬馬之勞;洋務運動中,他聘洋匠、引設備,頗有勞績;左宗棠出關西征,他籌糧械、借洋款,立下汗馬功勞。幾經折騰,由錢莊伙計一躍成為顯赫一時的紅頂商人。他構筑了以錢莊、當鋪為依托的金融網,開了藥店、絲棧,既與洋人做生意也與洋人打商戰。白手起家,憑借其超凡的能力在中國商史上寫下了燦爛的一筆。他懷著一顆愛國之心,協助左宗棠興辦洋務,以圖強國;懷著一顆仁厚之心,開辦胡慶余堂,以圖濟世救人。終其一生,他以仁義經商,對當今的商人仍有借鑒意義。但他生活荒淫無度,又不諳政界之道,終于成為政治斗爭的犧牲品,最終錢財散盡,黯然離世。
【經商經歷及成就】
白手起家。胡雪巖幼時家境貧寒。為了養家糊口,作為長子的他經親戚推薦,進錢莊學徒,從掃地、倒尿壺等雜役干起,三年師滿后,就因勤勞、踏實成了錢莊正式的伙計。正是在這一時期,胡雪巖靠患難知交王有齡的幫助,一躍而成為杭州一富。王有齡,宇雪軒,福建侯宮人。在道光年間,王有齡就己捐了浙江鹽運使,但無錢進京。后胡雪巖慧眼識珠,認定其前途不凡,便資助了王五百兩銀子,叫王有齡速速進京混個官職。后王有齡在天津遇到故交侍郎何桂清,經其推薦到浙江巡撫門下,當了糧臺總辦。王有齡發跡后并未忘記當年胡雪巖知遇之恩,于是資助胡雪巖自開錢莊,號為阜康。之后,隨著王有齡的不斷高升,胡雪巖的生意也越做越大,除錢莊外,還開起了許多的店鋪。庚申之變成為胡雪巖大發展的起點。在庚申之變中,胡雪巖處變不驚,暗中與軍界搭上了釣,大量的募兵經費存于胡的錢莊中,后又被王有齡委以辦糧械、綜理槽運等重任,幾乎掌握了浙江一半以上的戰時財經,為今后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862年,王有齡因喪失城池而自縊身亡。經曾國藩保薦,左宗棠繼任浙江巡撫一職。左宗棠所部在安徽時晌項已欠近五個月,餓死及戰死者眾多。此番進兵浙江,糧飽短缺等間題依然困擾著左宗棠,令他苦惱無比。急于尋找到新靠山的胡雪巖又緊緊地抓住了這次機會:他雪中送炭,在戰爭環境下,出色地完成了在三天之內籌齊十萬石糧食的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左宗棠面前一展自己的才能,得到了左的賞識并被委以重任。在深得左宗棠信任后,胡雪巖常以亦官亦商的身份往來于寧波、上海等洋人聚集的通商口岸間。他在經辦糧臺轉運、接濟軍需物資之余,還緊緊抓住與外國人交往的機會,勾結外國軍官,為左宗棠訓練了約千余人、全部用洋槍洋炮裝備的常捷軍。這支軍隊曾經與清軍聯合進攻過寧波、奉代、紹興等地。
胡雪巖是一位商人,商人自然把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左宗棠任職期間,胡雪巖管理賑撫局事務。他設立粥廠、善堂、義墊,修復名寺古剎,收鹼了數十萬具暴骸;恢復了因戰亂而一度終止的牛車,方便了百姓;向官紳大戶勸捐,以解決戰后財政危機等事務。胡雪巖因此名聲大振,信譽度也大大提高。
晚清洋務運動中,胡雪巖協助左宗棠開辦企業,主持上海采運局,兼管福建船政局、甘肅織呢總局,經手購買外商機器、軍火及邀聘外國技術人員,用西洋新機器開鑿徑河,從中獲得了大量的回傭。毫不夸張地說,左宗棠晚年的成功中有著胡雪巖極大的功勞。另外,在官府的支持下,他順理成章地操縱了江浙商業,專營絲、茶出口,操縱市場、壟斷金融。到1872年,阜康錢莊的支店達到20多處,遍布大江南北。資金有2000萬余兩,田地萬畝。由于輔助左宗棠有功,他曾被授予江西候補道,賜穿黃馬褂,成為一個典型的官商,也是當時最紅火的人物。隨后他于1876年在杭州涌金門外購地10余畝建成了膠廠。
開辦胡慶余堂。早在1875年由于戰亂、疫病等原因,死亡率劇增,人口負增長之時,胡雪巖便己打定救死扶傷的主意。他邀請江浙一帶的名醫研制出諸葛行軍散、八寶紅靈丹等藥品,贈給曾國藩、左宗棠等部及受災區民眾。胡雪巖在全盛時期開創的胡慶余堂將他救死扶傷的對象范圍擴大到全天下所有的百姓。在胡雪巖的主持下,胡慶余堂推出了十四大類成藥,并免費贈送辟瘟丹、痧藥等民家必備的太平藥,在《申報》上大做廣告,使胡慶余堂在尚未開始營業前就已名聲遠播,這正是胡雪巖放長線釣大魚的經營策略。1878年春,以上的耗費換來的是成倍的利潤。
胡慶馀堂雪記藥號,以一個熟藥局為基礎,重金聘請浙江名醫,收集古方,總結經驗,選配出丸散膏丹及膠露油酒的驗方有400余個,精制成藥,便于攜帶和服用。那時戰爭頻繁,疫癘流行,胡氏辟瘟丹、諸葛行軍散、八寶紅靈丹等藥品很受老百姓和軍隊的歡迎。此后,胡雪巖親筆書寫了“戒欺”字匾,教誡職工“藥業關系性命,尤為萬不可欺”,“采辦務真,修制務精”。其所用藥材,直接向產地選購,并自設養鹿園。胡慶馀堂成為國內規模較大的全面配制中成藥的國藥號,飲譽中外,對中國醫藥事業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西征舉借。1866年,左宗棠由閩浙總督調任陜甘總督,奉命出關西征。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西征軍經費雖然由各省共同籌集,但為數不多,且經常拖欠。為解決經費問題,左宗棠只好奏請惜洋款救急。自然,具體經辦借洋款事務這一重任落在了胡雪巖肩上。胡雪巖先后六次向洋人借款,累汁金額為一千八百七十萬兩白銀,而利息至少占總數的一半,可以說是非常驚人的高利貸。但從當時的情況來看,這一借款舉動是值得的。當然,圖利是商人的本性,胡雪巖也無法脫俗,他利用借貸款實付利息與應艾利息之間的差額,吃了“回扣”。但總的來說,在當時西征大軍欠缺糧晌,各方相互推委的艱難時刻,胡雪巖能夠挺身而出,不辭勞苦擔負起籌借洋款的重任,協助左宗裳西征保住新疆,還是表現了他的愛國之情。雖然,我們常常把奸字與商字連在一起,甚至更有無奸不商一說,但就事實而論,生意場中也有性情中人,胡雪巖算得上其中之一。
慈善愛國。在功成名就之后,他并未忘記他的發跡之地——杭州,為杭州百姓做了許多義舉。他開設錢塘江義渡。方便了上八府與下三府的聯系,并設船,為候渡乘客提供方便,并因此博得了“胡大善人的美名”。他還極其熱心于慈善事業,樂善好施,多次向直隸、陜西、河南、山西等澇旱地區捐款賑災。到1878年,除了胡雪巖捐運給西征軍的藥材外,他向各地捐贈的賑災款估計己達二十萬兩白銀。更鮮為人知的是,在轟動朝野的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中,他利用自己的聲譽活動京官,贊助錢財,為此案最終昭雪立下了汗馬功勞,并借此案使他的義聲善名更加深入人心。此外,他還兩度赴日本,高價購回流失在日本的中國文物。從這一切舉動中可見他行俠仗義的仁厚之心和一顆拳拳愛國之心。
衰敗沒落。1882年,他在上海開辦蠶絲廠,耗銀2000萬兩,高價盡收國內新絲數百萬擔,企圖壟斷絲業貿易,惹怒了外商,聯合拒購華絲。又因為海關和海運操縱在外人之手,不能直接外運。次年夏天,他被迫賤賣,虧耗了1000萬兩,家資去半。加上周轉不靈,風聲四播,各地官僚競提存款,群起敲詐勒索。到了十一月,各地的商號紛紛倒閉,家產變賣,胡慶馀堂易主,宣告關門倒閉。接著,慈禧太后下令將他革職查抄,嚴追治罪。胡雪巖遣散了姬妾仆從,開始善后。顯赫一時的紅頂商人胡雪巖,一貧如洗,從原點出發,最終又回到了原點。但是他精心創下的胡慶馀堂,至今仍以其“戒欺”和“真不二價”的優良傳統矗立在杭州河坊街上。
清人顧嗣協曾有詩:駿馬能歷險,犁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舍長以取短,智高難為謀。生材貴適用,慎勿多苛求。胡雪巖先后經歷清道光、咸豐、同冶、光緒四朝。俗話說“時勢造英雄”,胡雪巖生長的時代正是清廷內憂外患,國庫空虛、極需商人扶危救時。他的一生極具戲劇性,短短的幾十年里,他由一個錢莊的伙計搖身一變,成為聞名于清朝朝野的紅頂商人。他以“仁義”二字作為經商的核心,善于隨機應變,卻決不投機取巧,使其生意蒸蒸日上。他富不忘本,深諳錢財的真正價值,大行義舉,在贏得美名的同時,也得到了心靈的滿足。他經商不忘憂國,協助左宗棠西征,維護了祖國領土的完整。在救亡圖強的洋務運動中,他也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建立了卓越的功勛。特別是最后三點,讓他在中國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Top10 一代錢王——王熾:猶如清廷之國庫也
【人物簡介】
王熾(1836~1903年),字興齋,漢族,彌勒縣虹溪人。青年時斗毆殺死表兄姜庚逃至四川重慶,與旅渝滇商合營“天順祥”商號,來往川滇互貿。資本主義在西方已興起,生活在一個閉關自守的封建王朝的他抓住全國商品經濟萌動的態勢,投巨資于剛興起的銀行票據匯兌行業,以昆明“同慶豐”錢莊為龍頭,在當時全國22個行省中的15個行省及香港、越南、馬來西亞設立分行,數年經營,成為滇中富商。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三代一品紅頂商人”,晚清名臣李鴻章曾稱其為“猶如清廷之國庫也”。
作為晚清赫赫有名的巨商之一,云南彌勒人王熾的一生充滿了奇跡。曾經,錢王王熾的名字響徹大江南北,可嘆的是,如今很多人只知胡雪巖卻不知有王熾。王熾一生以利聚財,以義用財,以儒治商,愛國忠君,以驚人的經商天賦和不懈的努力,終于成為一代錢王…… 王熾究竟有多少錢沒有人知道,但“同慶豐”在鼎盛時期曾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左右大清王朝的金融市場卻是不爭的事實,被譽為“執全國商界牛耳”之云南金融業的開山鼻祖。英國《泰晤士報》曾對百年來世界最富有的人進行統計,排在第四位的便是王熾。王熾成為清末巨商的歷程,有著無可避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色彩,但是,我們仍然可以發現,勇于拼搏創新,是王熾能夠在眾多經商者中脫穎而出的一個重要因素。王熾死后歸葬故里,墓地選在連綿千里的烏蒙山這條巨龍的上嘴唇上,氣勢超過昆明園通山上的云南都督唐繼堯墓。
【經商經歷及成就】
發家起源。王熾自幼聰明好學,因家境困難,王熾不得不離開私塾,跟著大人做起了小本生意。王熾無從家鄉收購土布等運到竹園、婆今(盤溪)等地販賣,又從那些地方采購紅糖回家鄉銷售。這樣來回都有生意,資金周轉很快,加之王熾很能吃苦,也知道節儉,沒有幾年,他就積攢了紋銀百多兩。王熾有了資本,生意日漸興旺。他擴大了經營項目和經營范圍,由此開始組建自己的馬幫,在建水、瀘西、師宗、丘北一帶往返販運土雜百貨。由于王熾膽大機敏,為人俠義,至他20歲余時,他家已成殷富人家,已在滇南一帶小有名氣,人稱“滇南王四”。
清同治十一年至十二年間,王熾在省城昆明開設“同慶豐”,經營匯兌存放款事業。此后生意越做越大,數年即成滇中巨富?!缎伦朐颇贤ㄖ尽ぞ硭氖慕鹑凇份d:“本省同慶豐、外埠天順祥為云南幫中杰出票號……兩號為虹溪王熾創辦……同治十一二年間,先在省垣設立同慶豐,日漸發達,仍親赴重慶仿山西幫規例,改組天順祥,營匯兌存放款事業,以同慶豐為總號,天順祥為分號,逐漸推廣。京都、上海、廣東、江西、漢口、常德、重慶、成都、敘府、貴陽等均有天順祥票號??偺栍匈Y本十萬兩,京都分號有三萬兩,其馀各一萬兩……咸同滇亂與中法涼山之役均籌墊餉款,獲利甚巨。故資金充裕、款項靈通。兩號信用大著,凡協款、丁銀、丁賦均歸其專辦?!敝凉饩w中后期,天順祥分號已遍及全國22個行省中15個行省的大中城市。號稱“南幫之雄”,與西幫三晉票號并駕齊驅而馳名于國內。王熾締造的以金融票號業為主干的商業帝國,享譽一時。美國《時代周刊》曾將其列為西元十九世紀末的全球第四大富豪。
經商有道,且膽略非凡。同治末年,川東道庫急需向四川布政司解繳白銀三萬兩而一時無法湊足。道署在重慶間川幫商界洽借,但無一家愿意借給。官員們情急之下找到天順樣,沒想到王熾竟一口應承,并且不要利息。使官員們大為驚嘆,認為天順樣膽魄超人,實力雄厚,信用昭著。
光緒六年(1880年),唐炯奉命督辦川省鹽務。他為改善川鹽生產設備,急需白銀十萬兩。由于布政司無銀可拔,唐炯只得到重慶向商界籌集。然而,商賈們認為,鹽茶道借款雖有鹽井可擔保,但發展鹽務并非三五年可見效,何時才能收回本金?感到風險太大,都不敢貿然借出巨款。道署委員張海槎是云南人,向與王熾交厚,便自告奮勇來找王熾。王熾權衡利弊,又與親信商量之后,便答應在七八天之內即可借出十萬兩交鹽茶道使用。唐聞之,喜出望外。第二天,張海槎把王熾請到唐府。唐炯以禮相待。話間再三問及借款之事有無把握,王熾說,不出十日即可送來,決不會壞唐公大事。唐炯疑惑頓釋,并告之其匯費每百兩年息只給三兩,王亦無他議。王熾回莊后立即組織清點天順祥號內存余,不敷之數,以需辦貨為辭,密向西幫票號和生意幫以及同鄉富有者籌借。由于王熾平時信用昭著,故能有求必應。只八天,便將十萬兩白銀全數籌足,并特意安排挑夫百余人,打出“天順祥”的名號,列隊敲鑼打鼓繞城數圈后至官府送銀,一時間全城轟動,婦孺皆知“天順祥”籌巨款一事。經過此舉,王熾身價百倍,在生意場上名聲日增,且與官府關系也日益密切。
富甲全滇。“天順祥”的一炮打響使王熾身價更著,更重要的是,王熾找到了唐炯作為政治靠山,并由此走上了“官之所求,商無所退”的發跡之路。在唐炯的支持下,王熾開匯號并代辦鹽運,生意做得得心應手。隨后,王熾與席茂之分伙獨自經營,在昆明創設自己的“同慶豐”商號,并改組“天順祥”,以“同慶豐”為總號,“天順祥”為分號, “同慶豐”以匯兌業務信用好而成為民間和官府承辦匯兌的首選。很快,錢莊以長江沿岸為線,在國內各大城市逐步增設分號,成都、漢口、九江、南京、上海、貴陽、廣州、承德、北京等當時全國22個行省中的15個行省都有設置,鼎盛時期在香港、、越南、馬來西亞亦設有辦事機構。被譽為“執全國商界牛耳”之云南金融業的開山鼻祖。
十三年唐炯調任云南礦務督辦大臣,派王為礦務公司總辦。王為籌辦云南銅、錫礦業,苦心籌劃十馀年,先后墊支開發基金銀10萬兩,并親赴四川、湖南、廣東、漢口、寧波、上海等地招商集股,為開發東川銅礦、個舊錫礦,發展地方工業盡了自己的的努力。王在辦礦業中大獲其利,成為“富甲全滇”的企業家。仗興疏財,慈善愛國。光緒九年(1883年)法國出兵犯境,云南巡撫岑毓英督師出關救援。當時軍情緊急,需餉甚巨,一時籌應不及的緊要時刻,達官貴人忙于避禍,惟利是圖的商人們都做了縮頭烏龜,獨有王熾毅然獨自借墊60萬兩巨款作餉銀,岑毓英為之賜額稱“急公好義”。王熾還花巨資從法國人手里買回了滇越鐵路的路權,使云南路權不受法國人支配。為保護地方工業不被洋人染指,王熾冒險奪標,墊付數十萬兩白銀與官府一同籌辦云南銅、錫礦業。晉、陜兩省大旱,黃河斷流,王熾捐銀數百萬兩給工部興修水利,被李鴻章稱之為“猶如清廷之國庫也”。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倉惶出逃,所帶銀兩不足大隊隨行人員衣食,王熾認為愛國必須忠君,因此十萬火急下死命令,慈禧人馬所經之地,“同慶豐”分行須全力資助。慈禧回京后,國庫空虛,資金短缺,王熾發動海外及國內各分行融資接濟。1903年12月28日,王熾在他創立的昆明“同慶豐”商號內溘然與世長辭,走完了他人生的68個春秋。王熾,一位比大名鼎鼎的紅頂商人胡雪巖還要厲害的人物?!叭黄贰奔t頂商人,這個清廷給予商人至高無上的榮譽,證明了王熾“為國”所做的種種貢獻。盡管王熾的“忠君愛國”烙上了時代的印記,但他在中法戰爭中墊付的軍餉、為全國各地人民所捐贈的賑災銀兩,無不顯露了一位儒商的胸襟和仁義。盡管因為種種原因,王氏的商業帝國到如今已蕩然無存,可他的商道,他的為人,依然有著獨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