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將鄧艾鐘會姜維一網打盡的竟是一書生 衛瓘
三國時期,群雄并起,人才輩出,其中魏國的鄧艾、鐘會,以及蜀漢的姜維等三員大將被稱為后三國時代的三杰,若論三人的才干,其他人簡直是望塵莫及,罕有其匹。但鮮為人知的是他們三人最終卻栽在了一介書生的手里,唐人有詩云“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這實在是令人唏噓不已。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這個書生又是誰呢?
這個人名叫衛瓘(guàn),相信很多人對這個名字都感到陌生。衛瓘字伯玉,220年出生,河東安邑(今山西夏縣)人。衛瓘出身魏國官宦世家,他的父親衛覬曾擔任尚書之職,而且衛家一門是書法世家。受家庭的影響和父輩的熏陶,衛瓘青少年時就以“性負靜有名理,明識清允”而且精通隸書、章草,唐朝人曾評他的章草為“神品”。
衛瓘10歲喪父,于是他很早就承襲了父親閿鄉侯的爵位,20歲時他竟然做到了尚書郎的高位。但當時魏國法度嚴苛,權臣當政,衛瓘的母親陳氏擔憂兒子的處境。衛瓘非常聰明,“優游其間,無所親疏”,十年間安然無事,曹魏重臣傅嘏因此對衛瓘非常欣賞,稱他為當代的寧武子(寧武子是春秋時的一位處世為官有方的大夫,為孔子所推崇)
此后司馬昭擁立曹奐時,曾派遣衛瓘持節慰勞河北,從此衛瓘命運與司馬家族的興衰捆在了一起。263年司馬昭派遣鄧艾、鐘會兩路大軍伐蜀,同時任命衛瓘為以監軍的身份持符節監督鄧艾、鐘會的軍事行動,代理鎮西將軍司,統兵一千人,可見他深得司馬昭的信任。
不久后鐘會率軍攻破漢中,直抵劍閣,而鄧艾則出奇兵,偷渡陰平,直插蜀漢心臟地區。面對突如其來的魏軍,蜀國國內人心洶洶,最終后主劉禪出降,蜀漢政權滅亡。此時滅蜀有功的鄧艾志驕意滿,以皇帝的名義封劉禪為驃騎將軍,對蜀漢的官員封官進爵。而此時鐘會接收了蜀漢大將姜維,兩人也心懷異圖。鐘會欲先除掉鄧艾,于是與衛瓘一起秘密上奏司馬昭。
不久后鐘會得到司馬昭的指示,便派遣衛瓘去逮捕鄧艾。鐘會很狡猾,他認為衛瓘兵馬少,一定打不過鄧艾,等到衛被瓘鄧艾殺死后,他在將鄧艾及其黨羽一網打盡。衛瓘對鐘會借刀殺人的伎倆心知肚明,但他有自己的打算。衛瓘趁夜抵達成都,向鄧艾手下的的將領發出檄文,“稱詔收艾,其余一無所問。若來赴官軍,爵賞如先;敢有不出,誅及三族”。
第二天雞鳴時,鄧艾的部將們紛紛來到衛瓘軍營中,只有鄧艾還在帳內未出來。天亮后衛瓘乘使者車,進入蜀漢的皇宮,將尚未起床的鄧艾父子捉獲。此時鄧艾的部將計劃營救鄧艾,率兵來找衛瓘。衛瓘輕裝出迎,并假稱正在寫奏章,要為鄧艾的事向朝廷申辯,諸將相信了他的話,沒有采取武力營救。此時鐘會大軍進城,將胡烈等諸將全部囚禁,決意謀反。
當時“士卒思歸,內外騷動,人情憂懼”,鐘會于是與衛瓘在宮中商議,并在木片寫上“欲殺胡烈等”給衛瓘看,衛瓘不答應兩人便開始互相猜忌。衛瓘去上廁所時,碰到胡烈原本的左右將領丘建,便要他把鐘會謀反的消息傳到軍中。而鐘會逼迫衛瓘作出決定,當夜他們兩人經宿不眠,各自握刀于膝蓋上。
此時在外的軍隊得知鐘會謀反的消息后,包圍了皇宮,但忌憚衛瓘在里面,沒敢行動。此時鐘會犯了個致命的錯誤,他派遣衛瓘出去安撫諸軍而。衛瓘也打算趁此機脫身,故意跟鐘會說:“卿三軍主,宜自行。”鐘會卻說:“卿監司,且先行,吾當后出。” 衛瓘剛離開,鐘會便后悔了,急忙便派人去追。衛瓘也十分機智,不知從那找了些鹽水喝,便開始嘔吐,加上他本來身體贏弱,鐘會認為他病了,便放他出城。
天黑城門關閉后,衛瓘親作檄文宣示諸軍,討伐鐘會。鐘會也率領親信士兵出戰,雙方在蜀漢的宮廷內展開激戰,最后鐘會被殺,姜維自殺。衛瓘約束諸將,將這場禍亂平息。此時鄧艾本營的將士也追破檻車,準備解救鄧艾回歸成都。衛瓘認為他曾和鐘會一起誣陷鄧艾,擔心會有變故,于是派遣與鄧艾有仇的護軍田續至綿竹夜襲鄧艾,最終鄧艾父子在三造亭被殺死。就這樣鐘會、鄧艾、姜維,這三位后三國時期一流的軍事天才被一介書生衛瓘收拾了。
此時也在鐘會大軍中擔任長史的杜預(關于杜預,請見小編【甜心即可】撰寫的《文才武略第一人:唯一同時進入文廟、武廟的儒將竟是他!》一文)聽聞鄧艾被殺的消息后,嘆息道:“伯玉(衛瓘的字)其不免乎!身為名士,位居總帥,既無德音,又不御下以正,是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當何以堪其責乎?”沒想到杜預一語成讖,衛瓘人生最終未得善終。
平蜀歸來,朝廷準備對衛瓘進行封賞。但衛瓘認為“克蜀之功,群帥之力,二將跋扈,自取滅亡,雖運智謀,而無搴旗之效”,因此堅辭不受。265年司馬炎建立晉朝后,衛瓘先后擔任征東大將軍、征北大將軍,鎮守青州、并州等地。278年衛瓘入朝擔任尚書令、侍中、司空等宰相級別的高官,他“為政清簡,甚得朝野聲譽”。
(衛瓘書法作品《頓首州民帖》)
衛瓘對晉朝可以說是忠心耿耿,他見司馬炎的兒子、太子司馬衷癡傻,不能理政,屢次想上奏廢除太子,另立儲君,但都沒有機會。后來司馬炎在陵云臺大宴文武,衛瓘假裝喝醉了,跪在武帝御座前說道:“臣欲有所啟。”司馬炎說道:“公所言何耶?”衛瓘衛瓘再三欲言又止,只好用手撫床說道:“此座可惜!”司馬炎何其聰明,馬上領悟了,說道:“公真大醉耶?”此后衛瓘再也沒提及此事。
衛瓘的行為得罪了太子妃賈南風,賈南風因此對衛瓘懷恨在心。插一句其實最初司馬炎準備給太子娶衛瓘之女為妃的。290年司馬炎病死,太子司馬衷即位,是為晉惠帝,由曾與衛瓘有矛盾的太傅楊駿輔政。291年楊駿被楚王司馬瑋誅殺。衛瓘便與汝南王司馬亮共輔朝政,,被賜予“劍履上殿,入朝不趨”的資格。
不久后司馬亮上奏讓諸王回歸籓國,與朝臣商議,無人敢應,只有衛瓘同意。因此司馬瑋十分記恨衛瓘。賈后也因為衛瓘正直,自己無法插手朝政。于是兩人便以“欲為伊霍之事”(廢立)的罪名,免去衛瓘的官位。同時派清河王司馬遐率部包圍衛府,最終衛瓘與子孫九人一同遇害,享年72歲,他的結局正應了杜預當年的判斷。
衛瓘在曹魏末年的政治斗爭中獨善其身,在與鐘會、鄧艾的較量中大獲全勝,最終卻死在西晉復雜的政治斗爭中。衛瓘死后多年,經過他的女兒以及朝臣們上書,衛瓘一案才得以最終昭雪,晉惠帝司馬衷下詔追贈衛瓘假黃鉞、蘭陵郡公,追謚成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