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最具戰略眼光的兩個人 始終保持著良好關系
在三國時代,最具有戰略眼光的有兩個人:他們是諸葛亮和魯肅?;蛟S用兵打仗,很多人比他們強,但論及對當時“國際”戰略格局的總體把握,則無出其右者。“借荊州”這件事,就充分體現了魯肅的高明。
赤壁之戰后,在荊州暫時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此時,孫劉聯盟因為利益與立場的不同也開始出現裂痕。首先是對荊州所有權的爭執;其次是雙方不約而同,都把益州作為下一個戰略目標。
但此時,由于曹操的威脅太大,雙方仍然維持一種合作的關系。
到了周瑜病故之后,繼任的魯肅一向堅持孫劉聯合。在其提議下,孫權決定將所占有的南郡大部(主要是戰略要地——江陵)轉交由劉備駐守。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借荊州”。
在三國時期,我個人認為,最具有戰略眼光的有兩個人:一個是諸葛亮,另一個就是魯肅。或許用兵打仗,很多人比他們強,但論及對當時“國際”戰略格局的總體把握,則無出其右者?!敖枨G州”這件事,就充分體現了魯肅的高明。
首先,“借荊州”有助于維護孫劉聯盟的團結。當時的“國際”局勢是以孫、劉兩家中任何一家單獨對抗曹操,均無異于“以卵擊石”,因此只有維護兩家的團結,才能獲得自身生存環境的安全。其次,“借荊州”對于孫、劉兩家均有益處。對于劉備一方獲得的益處,相信大家都清楚;而對于孫權一方來說,一方面“借荊州”可以避免戰線過長,兵力分散,避免兩線作戰;另一方面“借荊州”后加強了劉備一方的實力,可以將曹操的注意力引向劉備一方,減輕自身壓力,從而使自己可以有更多的精力用于發展(實事上自“借荊州”之后,曹操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西方,而東吳則獲得了向交州、廣州一帶發展的機會)。
據史籍記載,“借荊州”之事傳到曹操耳中時,他禁不住將正在寫字的筆都掉在地上。我想,這是因為他知道他已經失去在他有生之年統一中國的機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