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岳:抗日戰將以岳飛自況 日軍稱為“長沙之虎”
薛岳(1896—1998)從小就懷有滿腔的報國熱情,但卻是個備受爭議的人物。在軍事生涯中,他一直與中國共產黨針鋒相對,紅軍長征二萬五千里,他追剿了兩萬里;抗日戰爭中曾指揮三次長沙會戰,被日軍懼稱為“長沙之虎”;他一生多次與蔣介石作對,但每到用兵之際蔣介石卻不得不啟用他。防守海南失敗后,他到了臺灣,僅任“總統府”戰略顧問等虛職,長期賦閑家中。1990年2月,臺灣召開“第一屆國民大會”第八次會議,當局出于安撫和拉攏資深及軍系“國大”代表的考慮,居然推出96歲的薛岳主持開幕典禮。結果民進黨代表大鬧會場,進行抵制,弄得薛岳好不尷尬。
薛岳,字伯陵,外號“老虎崽”,一個農民的兒子。廣東省韶關市樂昌人,出生時正值中日戰爭結束,中華民族國土淪喪,民族危機空前,父親為其起名仰岳,希望他長大后能像岳飛一樣精忠報國。而成年后的他更是去掉“仰”字,以單字“岳”為名,以岳飛自況。薛岳10歲考入黃埔陸軍小學,13歲便開始追隨孫中山加入了同盟會,辛亥革命后,于1914年被送往武昌陸軍預備學校第二期學習,兩年之后轉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繼續深造,年輕時期的良好教育為他之后的軍事生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21年,孫中山就任非常大總統,發動第二次護法運動,薛岳時任大總統警衛團第1營營長,當時的2營、3營營長分別是葉挺和張發奎。1922年6月,陳炯明炮轟越秀樓,圍攻總統府,叛變革命。薛岳營和葉挺營部隊冒著槍林彈雨掩護宋慶齡安全撤離。1927年1月,北伐戰爭中,薛岳擔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1師師長,成為國民革命軍中最年輕的師長。他在北伐戰爭中屢建戰功,多次受到北伐軍總司令蔣介石的表揚。1927年3月下旬,在周恩來領導的第三次工人武裝起義的配合下,薛岳部順利進入上海。由于他優秀的戰斗才能,再加上其身上顯現出的左傾思想,薛岳一度成為共產黨重點爭取的對象,在他駐上海的時間里受到了陳獨秀的優待。
3月底,蔣介石等密謀“清黨”,而具有左傾跡象的第1師師長薛岳被蔣視為“不可靠”,計劃將第1師調出上海。4月初,薛岳得知第1師將被調離上海,便向中共中央委員會建議,把蔣介石作為反革命抓起來。由于當時中共的右傾,沒能認清蔣介石集團的真面目,只是建議薛岳裝病以拖延時間。之后四一二政變爆發,薛岳被解職,南下廣東投靠了第四軍軍長李濟深。從此他走上了反共的道路,他這期間的思想變化讓人難以理解。
南昌起義后,賀龍、朱德、葉挺等率起義軍南下廣東,李濟深命薛岳率教導二師繼續鎮壓起義軍,曾經多屬第四軍的部隊卻要互相廝殺,尤其是薛岳和葉挺這兩位曾經一起出生入死的戰友卻要短兵相見,難免讓人惋惜。之后薛岳又率部鎮壓了張太雷、葉挺和葉劍英領導的廣州起義。
薛岳在以后的軍閥混戰中,再次投靠過蔣介石,追隨過汪精衛,也多次參與第四軍的反蔣戰爭。也許正是他年輕時期的這種復雜態度,尤其是對蔣介石的不專一,盡管之后在被蔣介石啟用的戰爭中屢建戰功,但仍然未能得到蔣的信任,因此,在晚年退往臺島之后的政治生涯里,一直被蔣介石冷落和排擠,也是難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