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女間諜的懺悔:李香蘭半個世紀的是是非非
李香蘭原名山口淑子,她的“李香蘭時代”,正值日本侵華時期。《李香蘭》的作者之一藤原作彌說,“她在祖國日本和故國中國之間的夾縫中受到命運捉弄,度過了非常苦惱的青春歲月。”
山口淑子的祖父山口博自幼酷愛漢學,仰慕古老的中國文化,所以在(1906年)從日本來到中國,她1920年2月12日出生于中國遼寧省奉天(今沈陽)。1932年,平頂山事件中,由于父親因“通敵”受到拘留,事后山口淑子一家遷居沈陽。13歲時,山口淑子認了父親的中國同學、當時的親日派沈陽銀行總裁李際春為養父,她也因此有了一個好聽的名字———李香蘭。
從1931年,日本侵占東北,成立偽滿州國后,為了粉飾太平,弄個“大東亞共榮圈”的假象,特別開設了“滿洲電影制片廠”,山口淑子就是當時偽滿洲電影片廠的第一批女演員,而且還是當家花旦,拍些風花雪月的娛樂電影,來宣傳被日軍占領的“淪陷區”人民也有娛樂消遣,好在國際上制造假象來掩飾他們侵略的事實,在日本奉天廣播電臺新節目《滿洲新歌曲》中演唱了《漁家女》、《昭君怨》、《孟姜女》等中國歌曲,更以一曲《夜來香》而聲名大噪。于是,“歌星李香蘭”就這樣被推上前臺,并且迅速在歌壇和影壇走紅,成為家喻戶曉的“超級巨星”。大紅大紫之后,李香蘭還陸續演了一些替日軍宣傳,或者粉飾日本侵略戰爭的電影。
1937年,由“滿鐵”公司出資的電影公司“滿映”成立,李香蘭被聘為專職演員。她主演的第一部電影《蜜月快車》奠定了她“懂日語的中國少女影星”的地位,后又演出了《支那之夜》、《熱砂的誓言》和《白蘭之歌》等侮辱中國的電影。到1942年李香蘭已經是東亞共榮國的巨星。追憶往事,山口淑子說:“在那個戰爭年代,為了生存,我的確是拼足了力氣學唱歌”。她稱,對那些曾為軍國主義服務、歧視中國人的電影而感到內疚。因受不了“李香蘭”身份的重壓,她在1944年從“滿映”辭職,客居上海。
1945年日本戰敗,“偽滿洲國”滅亡,全國上下一時興起了討伐漢奸的行動。李香蘭被軍事法庭以“漢奸罪”嫌疑審訊(另一有名的案例就是川島芳子),后因公布了屬于山口家的日本戶籍,證明自己的日本人身份得以幸免。被判無罪。
1946年2月,她被釋放回國。但是,李香蘭的名字及她的音樂、電影,卻被刻意的遺忘在許多文獻里,唯有香港對于這位曾經“演過”中國人的李香蘭,還抱著友善的態度,60年代尚被邀請至香港卲氏訪問、拍片。日后李香蘭的自傳說到這段,李香蘭自己說到:“當時我還只是個十幾歲的少女,只是按照大人們要求的去扮演交給我的角色。”
1974年到1992年期間,李香蘭連續獲選擔任日本國會議員,以政治家的身份活躍于社會舞臺。同時她還寫作自傳《在中國的日子——李香蘭:我的前半生》。通過這本自傳,她勇敢地揭露了日本軍國主義侵華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表達了“日中不再戰,我們同是黑發黑眼睛”的和平摯愿。作為政治的犧牲者和歷史的見證人,她還教育日本青少年牢記:“這全都是事實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