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齡為突然要倒戈?與張學良有何關系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奉軍一舉擊敗曹錕、吳佩孚的直系軍隊。正當張作霖準備一統北方時,其內部卻在毫無征兆的情況下鬧出了一個大亂子,這就是歷史上所稱的“郭松齡倒戈”。郭松齡,字茂宸,學院派出身,其在清末時入讀奉天陸軍小學堂,后來又相繼進入北京將校研究所和中國陸軍大學深造,畢業后被北京講武堂聘為教官。后來,在陸軍大學的同學、時任奉天督軍署參謀長的秦華介紹下,郭松齡先進入督軍署任少校參謀,隨后又調任東三省講武堂充當中校教官,由此結識了一位貴人,這便是少帥張學良。
張學良當時只有19歲,他是張作霖的公子爺,難免有紈绔子弟的風氣,因而其他教官也就對他放松要求甚至放任自流,唯獨郭松齡對其要求反而更加嚴格。郭松齡是個出類拔萃的優秀教官不假,但令張學良折服的還不僅僅是這個。張是個生活浪漫、耽于享樂的花花公子,而郭松齡是個學識淵博、好學深思的學院派軍人,嚴于律己,格調很高。這種性格上的互補,使得張學良很快便為之傾倒并尊之以師、待之以友,由此確立了信任關系。
一年后,張學良從講武堂畢業,隨后被張作霖委派為衛隊旅旅長。張學良上任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將郭松齡調為參謀長并兼任第2團團長,郭松齡也由此成為帶兵官并在之后的軍旅生涯中一再升遷。
郭松齡長方臉,微黝黑,身材高大,雙目炯炯有神,人送綽號“郭鬼子”,生平素有大志。無論春夏秋冬,郭松齡都是一身制服,生活簡樸,作風一向井井有條。在平時的生活中,他也總是面容嚴肅,對人不假以顏色。郭松齡的夫人韓淑秀是燕京大學畢業生,與馮玉祥的夫人李德全為莫逆之交,這也為后來的事變埋下了伏筆。在直皖戰爭后,張學良擔任奉天陸軍第3混成旅旅長,郭松齡為第8旅旅長,由于張學良另外擔任了其他職務,因此兩旅合署辦公,其訓練、人員管理等工作也全部交由郭松齡負責,時人稱之為“三八旅”。
在此期間,張學良和郭松齡的關系親密無間,張學良對郭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完全放手讓郭松齡訓練軍隊;而郭松齡也對張學良衷心擁戴,恭順服從,兩人甚至結為了異姓兄弟。就像曹錕和吳佩孚的關系一樣,張學良也常說一句話:“郭茂宸就是我,我就是郭茂宸”,郭松齡的決定與作為,張學良基本都給予了支持。
奉軍在第一次直奉戰爭中被吳佩孚打得大敗,但“三八旅”表現出色,由此也獲得了張作霖的極大重視。直奉一戰失敗后,張作霖整軍備武,其中舉措之一便要將張學良與郭松齡的部隊打造成奉軍中的王牌軍,即后來的“一三聯軍”。由于郭松齡是靠著少帥張學良而青云直起的,他這派勢力的崛起難免和其他老的派系產生矛盾。
當時的奉系可以分為三派:第一派是“綠林元老派”,譬如張作相、張景惠、湯玉麟等人,他們原本是一群綠林豪杰轉化來的軍中老粗,已經跟隨了張作霖多年,地位根深蒂固;第二派是“日本士官派”,如楊宇霆、姜登選、韓麟春等人,這些人都是清末從日本士官學校畢業歸國的畢業生,當時這種現象不僅存在于奉軍,其他軍閥中也是屢見不鮮,譬如李烈鈞、蔡鍔、閻錫山等人,均可劃入此派;
第三派則是以郭松齡為首的“北洋陸大派”,這一派人既包括了陸軍大學的畢業生,也包括了“東北講武堂”訓練出來的學生,其中便有魏益三、劉偉等中高級將領。從古至今,中國人在一起便喜歡拉幫結派,可以說是無處不黨、無處不派;黨中有黨、派中有派;黨中無派、千奇百怪。奉軍也是如此。
作為后起之秀的郭松齡這派人,他們年青、有沖勁,思想也比較先進,因而難免與那些“綠林元老派”、“日本士官派”發生矛盾沖突。畢竟,“綠林元老派”、“日本士官派”當時已經在位攘權,郭松齡這派人想要上位的話,必然引起另兩派人的警覺和反感。
在這些人中,郭松齡與楊宇霆的矛盾最大,因為這兩人都剛愎自用,恃才傲物,誰也不把誰放在眼里。當時楊宇霆任奉軍任總參議兼參謀長,無論是政務還是軍事,張作霖都倚之甚重,言聽計從,可謂是奉軍中極顯赫的人物。而郭松齡掌握了奉軍勁旅,背靠少帥張學良,可謂是旗鼓相當。兩人的政見一向不合,因平時的爭權奪勢而積怨很深。
在第二次直奉戰爭后,李景林當上了直隸督辦、張宗昌當上了山東督辦、楊宇霆做上江蘇督辦、姜登選則上任安徽督辦,出力最大的郭松齡反在戰后的地盤分配中顆粒無收。張作霖原本是準備安排姜登選作江蘇督辦而讓郭松齡當安徽督辦的,但楊宇霆突然跳出來把江蘇督辦的位置給搶去,因而姜登選便代替了郭松齡出任安徽督辦。
按張作霖的想法,固然是傳統的按資排輩,先照顧老同志,但對于郭松齡一派人來說,這就是獎賞不公,由此引起了他們的強烈不滿。在此之前,郭松齡已經派出一個旅前往安徽蚌埠并做好了出任安徽督辦的準備,誰知道最后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心中的激憤可想而知。
張學良也理解郭松齡當時的心情,事后他回憶說,“分配權力郭松齡沒分配著。郭松齡他自己就跟我講,他說,算我倒霉,當你的部下。旁人都起來了,都是督軍了。我不但沒有督軍,還是在你底下當個副手。可是你被你爸爸壓著,我可倒霉了。換句話說,那時候要人打仗干活都是我的軍隊,可是請功領賞不是我”。為了安慰郭松齡,張學良讓郭的參謀長魏益三傳話說:“將來他(郭)想要地盤,黑龍江、吉林任他選擇。但是,現在還不是時機,尚需少安毋躁,屆時一定會解決好這個問題。”
但是,郭松齡此時已經忍無可忍,不想再等待了。第二次直奉戰爭后,前往各地占領地盤的大都是奉軍的次級部隊,其精銳部隊“一三聯軍”改由“京榆駐軍司令部”管轄,其中包括六師十二旅,騎兵一師兩旅,炮兵兩旅,外加工兵一團,兵力達七萬五千人。這些便是奉軍的最精華部分,而軍權掌握者為張學良,郭松齡副之。當張學良所兼職務太多,軍權實際上掌握在郭松齡手中。由于郭松齡夫人韓淑秀與馮玉祥夫人李德全的特殊關系(據張學良稱,郭松齡與馮玉祥的聯系便是通過兩位夫人進行的),馮玉祥“北京政變”的極大成功,難免會對郭松齡產生影響。事實上,其夫人韓淑秀幾乎參與了倒戈的全過程。
和一般北洋軍人所不同,郭松齡在辛亥革命時參加過革命,經歷和馮玉祥類似,因此對軍閥的那一套作風很看不慣。另外,馮玉祥成功倒戈后,勢力擴展迅速,這事實上是給郭松齡樹立了一個榜樣。相比而言,郭松齡在奉軍中的地位和實力遠比馮玉祥在直系中更為優越,既然馮玉祥能夠取得如此大的成功,那他也同樣搞一下“反奉倒張”,自己當個東北王,那勝算應該是很大的。
據說,郭松齡倒戈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當年他奉派前往日本觀操時,偶然得知了日本與張作霖的賣國密約,出于愛國熱忱而憤然倒戈。此次日本觀操,馮玉祥也派了部下韓復榘前往同去,于是郭松齡便通過韓復榘與馮玉祥達成七條攻守同盟的密約,共同反奉。與此同時,郭松齡又與同樣受到排擠的另一個奉系勢力李景林達成默契,準備合作。1925年11月2,郭松齡最終舉兵倒戈,北方局勢一時大震。事后,郭松齡兵敗被殺,但這一舉動也給張作霖及奉軍沉重一擊。
此后,奉系軍閥由盛轉衰,不可逆轉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