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宦官王振 明英宗為王振立碑千載留下罵名
王振是明朝蔚州人,今河北蔚縣,略通經書,后來又做了教官,但是中舉人、考進士這條榮身之路對他而言是太難了些。于是他便自閹入宮。史稱王振“狡黠”、是明朝第一代專權太監,王振善于伺察人意。王振入宮后,宣宗皇帝也很喜歡他,便任他為東宮局郎,服侍皇太子也就是后來的英宗皇帝,英宗即位后,掌司禮監,以防備大臣罔上為由,勸皇帝以重典治理。
正統七年(1442),太皇太后死 ,王振勾結內外官僚,擅作威福。在京城東造豪華府第,大興土木;逐殺正直官員。英宗稱他為先生,公卿大臣呼他翁父,爭相攀附。十四年,瓦剌大舉入侵。王振鼓動帝親征,又邀英宗幸其蔚州宅第,以致耽誤行程,行至土木堡(今河北懷來東),被瓦剌兵追至,全軍覆沒,英宗被俘,王振被殺(見土木之變)。
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景泰帝朱祁鈺臥病在床,大將石亨、大臣徐有貞和宦官曹吉祥等乘機發動政變,攻入南宮,擁朱祁鎮直入奉天殿,命鳴鐘擂鼓,召見百官,宣布復位。史稱為“奪門之變”。朱祁鎮復辟后不是以“土木之變”的慘敗為戒,勵精圖治,而是繼續任用宦官,殺害胞弟,戮殺功臣,為“土木之變”的罪魁王振平反,變得更加昏庸,更加倒行逆施。
其一,在降旨削去其弟朱祁鈺的帝號后,又派宦官蔣安將其勒死。
其二,以“意欲迎立外藩”的謀逆罪名殺害了功臣于謙和在保衛北京戰役中卓有戰功的副總兵范廣。更令人發指的是,在殺害于謙時,競讓人先斷其手足。
其三,下詔為王振正名,并以香木為王振雕像,祭葬招魂。天順元年(公元1457年),英宗開祖宗之先例,在京城智化寺北院為王振建立旌忠祠,以祭祀亡靈。
英宗朱祁鎮的倒行逆施,并未能持久。天順八年(1464年)朱祁鎮去世,其子朱見深即位,是為明憲宗。憲宗即位后,立即恢復了景泰帝朱祁鈺的尊號,為于謙等冤死的大臣昭雪。同時,以英宗過失為鑒,昭示王振的罪惡,又命懷來守官重修土木之祠時,立碑紀其事,將英宗遠賢臣,用奸佞,導致喪師辱國的慘痛教訓,形諸文字以警后世。令于土木之祠內塑立于謙之像,立碑撰文,褒揚其功。祠成之日,憲宗還親自撰寫碑文,題寫祠匾。
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七月,山東道監察御史沈廷芳因公進京,途經祿米倉時,發現智化寺古跡完好,便進寺觀光。當進入后院旌忠祠內,見王振雕像仍在,而且祠外還保存著英宗褒其忠義、李賢贊其賢良的祭碑時,不禁怒氣難平。回山東后,他給乾隆奏書,歷數王振罪惡,請求拆毀王振像,推倒祭文石碑。乾隆準旨,派人砸塑像,斷石碑。不過,明英宗所立的那座祭碑只是被刮掉了文字,并未損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