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把中國建設成為“世界第一富強之國”
孫中山在“中國在地球上為一最貧弱之國”的時代,要求“諸君立志”,把中國建設成為“世界第一富強之國”,并且號召四萬萬人都要有這項志愿。
這一夢想,現在聽來,仍然讓人感到振奮和激動。
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豪情萬丈地說:“中國之土地在美國之上。而物產之豐、寶藏之富,實居世界之第一。至于人民之數則有四萬萬,亦為世界之第一。而人民之聰明才智自古無匹,承五千年之文化,為世界所未有,千百年前已曾為世界之雄矣。”
孫中山認為,與英國、美國相比,中國有著許多取勝的先決條件,所以,中國不僅要與英國、美國并駕齊驅,還要加于它們之上。他在《中國實業如何能發展》中說:“我中國地大物博與美同,而吾國家產之富、礦質之豐,比之美國過之無不及。勞力之人工,我即四倍于美國。我國所欠缺者,資本也、才能也。倘我能得此兩要素,則我之實業發達,不特可與美國并駕,且當四倍于美國!”
事實上,早在1894年,二十八歲,身為布衣的孫中山,曾給清朝政治高層李鴻章寫信,大陳自己的改革綱領:“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認為此四者,富強之大經,治國之大本也。四者既得,中國必能駕歐洲而上之。”
孫中山下決心要把中國建設為六至、四最的國家。這四最包括,世界最強之國,富甲天下之國、政治最良之國、民眾最樂之國。六至則是指:至大、至優、至進步、至莊嚴、至富強、至安樂。
孫中山發豪語、抒壯懷,說:“使地球上人類最光榮之偉績,由中國人建樹之!”
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奔走努力的。
他把建設至強中國定為了自己畢生奮斗的目標。
在上書李鴻章遭到冷遇后,革時政,孫中山赴檀香山,在華僑中宣傳革命。該年11月24日,孫中山在檀香山建立興中會,提出了“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主張。
從1895年首次發起廣州起義失利亡命海外后,孫中山便環繞地球,周游列國,一面考察各國政治得失和國勢強弱的道理,一面建立革命組織、做革命運動。
在孫中山的領導下,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于1905年8月在東京成立,孫中山被一致推舉為總理。
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的發刊詞里,孫中山提出了“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即“三民主義”的政治綱領。
孫中山直接領導的起義有1907年5月的黃岡起義、6月的七女湖起義、9月的防城起義、10月的鎮南關起義、1908年2月的欽州起義、4月的河口起義,1910年2月的廣州新軍起義以及1911年4月27日(陰歷3月29日)的黃花岡起義,加上1895年的廣州起義和1900年的惠州起義,孫中山在辛亥革命前共領導了10次武裝起義。
這些起義雖然失敗,卻喚醒了中國人民,敲響了清王朝的喪鐘。
孫中山鼓勵革命同志,說:“君志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厲。”
從廣州起義失敗到武昌起義前,孫中山完成了七次周游世界,大約每兩年環繞地球一周。孫中山在世時間為58年零8個月,其中大約有10年零是旅居在歐美地區,先后八次進入歐美。
孫中山還提出:“主張和平,主張大同,使地球上人類最大之幸福,由中國人保障之;最光榮之偉績,由中國人建樹之;不止維持一族一國之利益,并維持全世界人人類之利益焉。”
這篇文章,不是有趣的歷史故事,甚至有一些乏味,然而就算只有幾個人看,筆者認為它都是有其存在的價值:中國夢——把中國建設成世界最強大的國家為己任,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如今物欲橫流的社會,在多數人眼里,已然變得如此虛無縹緲。甚至有些人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顧道德、損人利己,唯利是圖,而內心毫無顧忌。
記住先輩們的遺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