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郃:三國史上街亭之戰中大敗諸葛亮的名將
現在不少的人,特別是年輕人,由于只看過少許有關三國時代的書,所以對三國時代很多人物都不甚了解。有的人甚至把一部《三國演義》當成“圣經”來膜拜。將書中許許多多虛構的成份當成是歷史。故而模糊了歷史的本來面目。《三國演義》是小說,不是歷史。它成書于元末明初,那是封建的時代,作者免不了會受封建糟粕的影響,為所謂的封建正統辯護,于是形成了“尊劉反曹貶孫”為核心的思想。
張郃字俊乂,河間鄚人也。他是三國時期魏國名將。與張遼、徐晃、樂進、于禁并稱“五子良將”。在歷史上,他是一位足智多謀,驍勇善戰的大將。但在《三國演義》中,張郃卻變成了一個接近于白癡的將軍:前期的張郃雖然頗有勇名,但出場后先被馬超輕松打敗,然后趙云又輕松將其打敗,所以始終不能說是第一流的武將。直到漢中后才稍微恢復了一點英雄的樣子,和張飛打了好幾十回合不分勝負,但是好景不長,后來又因氣不過張飛喝酒挑釁,被張飛打得狼狽逃竄,接著在漢水看到趙云嚇得不敢交鋒。在《三國演義》里,張郃簡直成了一個廢物,到處吃敗仗,最后自告奮勇去追諸葛亮,結果被后者圍射死于木門道中。其實,這些都是羅貫中先生為了突出劉備集團的厲害而虛構的。真正歷史上的張郃,是一位有勇有謀的偉大將領。
蜀漢建興六年春,諸葛亮出祁山。據《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六年春,揚聲由斜谷道取郿,使趙云、鄧芝為疑軍,據箕谷,魏大將軍曹真舉眾據之。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郃拒亮,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郃戰于街亭。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郃所破。亮拔西線千余家,還于漢中,戮謖以謝眾。”
諸葛亮這次親率大軍攻打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在孤立無援的境地下叛魏降漢,關中大震。曹真在郿,司馬懿在荊州,魏國這時派出的只有張郃并只可能派出張郃迎戰。根本不可能出現《三國演義》中的曹真與司馬懿兩路大軍在前,張郃為副手的情況。羅貫中的說法完全是把張郃的功勞移到曹真和司馬懿的手中,以此來突出諸葛亮對手司馬懿的不簡單,而更加突出諸葛亮的厲害。這對張郃是很不公平的。
街亭之戰是三國的一次經典戰役,而此戰起初魏軍處于很不利的狀態,但由于馬謖的失誤,張郃抓住了戰爭的關鍵點,贏得了街亭之戰的勝利。據《三國志·魏書·張郃傳》:“郃斷其水源,擊,大破之。”張郃此舉不僅奪下了街亭,更隨后收復了起初叛亂的三郡,讓魏軍不利的戰局得以全面的扭轉。諸葛亮出祁山最成功的一次,卻因為張郃而以失敗告終。此次戰役的成功,連魏明帝都大為嘉賞。據《三國志·魏書·張郃傳》:“詔曰:‘賊亮以巴蜀之眾,當虓虎之師。將軍被堅執銳,所向克定,朕甚嘉之。益邑千戶,并前四千三百戶。’”
街亭之戰后,張郃奉命去荊州助司馬懿伐吳,然而當時正值冬天水淺,大船無法通行,張郃于是又回軍屯駐方城。諸葛亮此時利用關中空虛之機復出攻打陳倉。魏明帝飛馬召回張郃以抵御諸葛亮的進攻。據《三國志·魏書·張郃傳》:“帝驛馬召郃到京都。帝自幸河南城,致酒送郃,南北軍士三萬及分遣武衛、虎賁使衛郃。”外姓將領能得到這樣的待遇,是曹魏開國以來從未有之事。由此可以看出魏明帝對張郃的信任和重視。而張郃沒有讓魏明帝失望,他的“屈指計亮糧不至十日”,把軍機分析得非常恰當。后果如其言,等他到了南鄭,諸葛亮已經退軍了。這就是通常人們所謂的“運籌帷幄,決勝于千里之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