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憶白崇禧:曾與蔣介石鬧翻 受特務監視
提到白崇禧將軍,很多人并不陌生。他曾是國民黨桂系中心人物,與李宗仁合稱“李白”,因機智多才素有“小諸葛”之稱。不過,對于“軍閥”的稱謂,白先勇并不是十分贊同:“好幾次我提出抗議。我的父親不是軍閥,他18歲就參加廣西學生軍敢死隊,馳援武昌起義。也參加了辛亥革命、北伐。當時蔣介石任北伐軍總司令,邀請他當參謀長。”
就這樣,白崇禧一路帶兵從廣州打到山海關,并第一個領軍進入北京,那一年不過35歲。當時,唐山是國民革命軍的總部,白崇禧最終是從唐山打到蘭州,完成北伐。白先勇展示了幾張照片,回顧白崇禧的那段經歷:“這是在唐山。父親完成北伐戰爭后來到這里。當時帶領第四集團軍進入北平的時候,天津《大公報》還有過報道。”
另一張照片,是進入北平(北京)后,白崇禧于故宮所攝,巧合的是,該門便喚作“崇禧門”,70年后,白先勇也去拍了一張。他說,父親白崇禧當時在進入北平的時候,很是受歡迎,因為當時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剛剛過去,人民對國民革命軍抱有很高的期望,“他還應邀去清華大學與北師大去演講,我見過講稿。”
最右為白崇禧與李宗仁并肩指揮“臺兒莊戰役” 登上《良友》封面
在幾十年的戎馬生涯中,白崇禧另外一個比較大的成就便是在抗戰時期。白先勇出示了白崇禧與李宗仁、蔣介石的合影,并回憶,那時白崇禧的職位是副總參謀長,從廣西飛到南京參加抗戰,在幾個比較重要的戰例中,第一個便是中外聞名的“臺兒莊戰役”。
“在臺兒莊大戰前期,蔣介石跟我父親飛到徐州,并要我父親留下來協助李宗仁指揮臺兒莊戰爭。”毋庸置疑,臺兒莊戰役在八年抗戰中十分關鍵。白先勇說,那時南京淪陷并遭遇大屠殺,軍民死傷30萬人,整個國家士氣消沉,非常悲觀,以為抵不住日軍的侵略。
這時,正是臺兒莊戰役在很大程度上重振士氣。1938年,李宗仁白崇禧指揮軍隊在山東臺兒莊給日軍迎頭痛擊,打破“皇軍無敵”的神話。白先勇說,這也就讓日軍“三個月解決中國戰事”的幻想破滅了,同時奠定八年持久戰的根基。當時最流行的畫報《良友》對此亦有記載。
“那會兒,《良友》等同于美國那種流行雜志一樣。五月的那一期以我父親白崇禧做封面的,四月以李宗仁做封面。”在白先勇看來,這一仗讓全國士氣高起,“父親參加過的很多戰役都是全國性的,長沙大戰等等。軍閥都是為了地方軍事利益,所以我一直說,他不是桂系軍閥。”
在臺灣17年均受特務監視 去世后蔣介石親往悼念
在演講中,白先勇多次以“恩怨分合四十年”來形容白崇禧與蔣介石的關系,他直率地介紹,父親歲蔣介石來到臺灣后的17年間,長期受到特務監視。但在因心臟病去世后,蔣介石還親往悼念。
“抗戰勝利后,我父親的職務是國防部長。就是在他的任期內,臺灣發生了‘二·二八’事件。”白先勇說,當時父親與蔣介石的關系很復雜,不過這個時期,蔣介石對他還是信任的,1947年3月7日,正在山西太原巡查的白崇禧被蔣介石急電召回南京,命其處理此事。
白先勇稱,白崇禧到臺灣后每天去各地宣慰演講,接待民眾,要學生復課。對軍隊訓話要求其遵守軍紀不得亂來,而這些事情影響很大,當時基本穩定了民心,前后恰好是十六天的時間,“‘二·二八事件’讓父親在臺灣有了很高的聲望。后來跟蔣介石鬧翻,再到臺灣去的時候,蔣介石卻對他非常不好。”
白先勇所以,白先勇希望借《關鍵十六天》出版的時候,還原真相。他告訴記者:“我們中國人都很尊重歷史,史官即便被殺也要講真話,不是歷史的話那便是偽史、虛構。這也是《關鍵十六天》的一個初衷。”
白先勇簡介
白先勇(1937年7月11日-),回族,臺灣當代著名作家,生于廣西桂林。中國國民黨高級將領白崇禧之子。
白先勇7歲時,經醫診斷患有肺結核,不能就學。1956年在建國中學畢業,1965年,取得愛荷華大學碩士學位后,白先勇到加州大學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中國語文及文學,并從此在那里定居。他在1994年退休。代表作有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臺北人》、《紐約客》,散文集《驀然回首》,長篇小說《孽子》等。其中《臺北人》入選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第七位,是仍在世作家作品的最高排名)。
白先勇2008年獲聘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文學院榮譽院長職務,2009年獲頒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