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后人 明朝開國元勛劉伯溫的后人今何在
劉伯溫后人:
劉基,元末明初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勛,劉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并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諸葛武侯。。那么劉伯溫的后代現今在何處呢?
據有關文獻記載,劉基的先祖是豐沛(今江蘇一帶)人,后遷往鄜延(今陜西一帶)。北宋滅亡,劉基的七世祖乃南宋初年榮國公、鄜王劉光世“南渡”到臨安(今杭州一帶)。據周群教授考證,劉光世到江南后,雖也“屢劉基彩像屢遷寓”,“但大致不出今浙江境內”。劉光世之子堯仁后遷居麗水竹洲,而劉堯仁之子,也就是劉基的五世祖劉集卜居當時的青田縣南田武陽,至此劉集一支就在南田一帶繁衍生息,現南田武陽還有“宋處士劉集墓”。劉基的曾祖劉濠、祖父劉庭槐、父親劉爚和劉基都生長在南田武陽。元武宗至大四年劉基出生于江浙行省溫州市文成縣南田鎮(舊屬青田縣九都武陽村)。為了紀念劉基,后世把這個村加上旁邊一些村劃分為文成縣(因劉基謚號是文成公)。劉基的父親劉熵為人正直,才智出眾,10歲時,就和祖父劉濠一起設謀挽救了許多同邑人的性命。原來,南宋滅亡后,青田縣一帶的起義軍也相繼被元軍圍剿四散,潛伏下來。元朝統治者為了斬草除根,鞏固他們的政權,派浙東道宣慰副使茍貼兒在青田縣調查反元義軍的情況。他們在叛徒李熊的提供下,造了一個黑名冊,準備上報朝廷,予以鎮壓。這個黑名冊,關系到成千上萬人的性命。茍貼兒路過武陽村時,受到著名鄉紳劉濠一家的豐盛款待,并留他們在家里過夜。劉濠將茍貼兒灌醉,偷出黑名冊燒掉,然后親自點火燒毀了自家的祖屋。他們故作慌亂的樣子,從大火中救出茍貼兒。茍貼兒自知飲酒誤事,所幸死里脫生,對劉家感激不盡。青田縣人對劉家不惜財產智救同胞的義舉十分欽佩。劉熵后來成為當時的名儒,當過遂昌縣(今屬浙江)教諭(縣學校長)。他40多歲時,生子劉基,視之如掌上明珠。他把自己的精力都用在對愛子的培養上,從而使劉基受到良好的教育。
早年求學
劉基好學敏求,聰慧過人,由父親啟蒙識字,十分好學。閱讀速度極快,據說“讀書能一目十行”。12歲考中秀才,鄉間父老皆稱其為“神童”。泰定元年(1324年),十四歲的劉基入郡庠(即府學)讀書。他從師習春秋經。這是一部隱晦奧澀、言簡義深的儒家經典,很難讀懂,尤其初學童生一般只是捧書誦讀,不解其意。劉基卻不同,他不僅默讀兩遍便能背誦如流,而且還能根據文義,發微闡幽,言前人所未言。老師見此大為驚訝,以為他曾經讀過,便又試了其他幾段文字,劉基都能過目而識其要。老師十分佩服,暗中稱道“真是奇才,將來一定不是個平常之輩!”一部春秋經,劉基沒花多少工夫就學完了。泰定四年(1327年),劉基十七歲,他離開府學,師從處州名士鄭復初學周(敦頤)程(程顥、程頤)理學,接受儒家通經致用的教育。鄭復初在一次拜訪中對劉基的父親贊揚說:“您的祖先積德深厚,庇陰了后代子孫;這個孩子如此出眾,將來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門楣。”劉基博覽群書,諸子百家無一不窺,尤其對天文地理、兵法數學,更有特殊愛好,潛心鉆研揣摩,十分精通。有一次,他在一家書屋看到一本天文書,便愛不釋手,一口氣讀完了此書。第二天竟能從頭至尾背誦如流。店主人知后十分驚奇,要把這部天文書送給他早年在元廷時的劉伯溫,劉基說:“這部書已裝在我胸中,書對我已經沒有用了。”劉基的虛心好學和出眾才智,不僅使他學就和掌握了豐富的知識,而且使他年輕時就在家鄉出了名,大家都說他有魏征(唐)、諸葛孔明(三國·蜀)之才。元統元年(1333年)二十三歲的劉基赴元朝京城大都(今北京)參加會試,一舉考中進士,從此他便步入坎坷曲折、跌宕起伏的仕途生涯。
家譜
劉基的祖上可以追溯至七世祖劉延慶,再之前的難以稽考,只知劉氏一族是聚居于豐沛一帶。
1.劉延慶,曾任北宋宣都統少保,累官至鎮海軍節度使。靖康之難發生,在劉基像于領殘部逃離時,死于敵人箭下。
2.劉光世,字平叔,劉延慶次子,官至太師楊國公。
3.劉堯仁,是一位甘于淡泊、品德清高的讀書人,不愿作官,隱居不出,甚至把住家由臨安遷至竹洲,遠離塵囂,課子自誤,躬自食。
4.劉集,受父親影向,沒有出任官職,將劉家遷至青田的武陽,于是劉氏以青田人自稱。以實踐仁義自我要求,敦勉子孫遵行祖先與先圣先賢所訓神的仁義之道。
5.劉濠,曾義救反元義士林融及多位義民,而讓自家燒毀,之后人們甚至預言,這樣的義行,將會為后代子孫帶來福澤。
6.劉庭魂,字尚德,十分博學,曾涉獵天文、地理、陰陽、醫卜等學問,曾任元朝太學上舍的官職。
7.劉熗,字如晦,是一位飽學之士,官職是遂昌教諭。
8.劉基
9.劉璉,劉基長子,生于1348年(元順帝至正八年),1377年(明洪武十年),與胡惟庸的黨人起沖突,被脅迫墮井而死。
10.劉璟,劉基次子,生于1350年(元順帝至正十年),后因對明成祖直言:“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被捕入獄,在獄中自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