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風散的功效與作用 藥用價值 用法用量
基本上一提到防風散,大家都不是太陌生,但對于防風散具體有哪些功效,它又該怎么吃等,很多人還是不太了解,今天就帶大家一起來看看。
細辛 芒消 車前子 黃芩各30克
【制法】上藥搗羅為末。
【功能主治】主圓翳內障。初患之時,眼前多見蠅飛花發,薄煙輕霧;漸漸加重,繼則黑睛上出現一點青白,宛如油點浮于水面,暗處視之,其翳青白而大;明處視之,其形差小。不痛不癢,漸至失明。
【用法用量】每服3克,以水150毫升,煎至75毫升,去滓,食后溫服。
【摘錄】《秘傳眼科龍木論》卷一
【處方】防風半兩(去蘆頭),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赤芍藥3分,半夏半兩(湯浸7遍去滑),甘菊花半兩,芎藭半兩,石膏2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前胡1兩(去蘆頭)。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風痰,頭目昏悶,四肢煩疼。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二十
【處方】防風1兩(去蘆頭),赤芍藥1兩,葛根1兩(銼),獨活1兩,茵芋1兩,甘草1兩(炙微赤,銼),芎?1兩,細辛1兩,白術1兩,麻黃1兩(去根節),羚羊角屑1兩,人參1兩(去蘆頭),石膏2兩,漢防己1兩,川烏頭1兩(炮裂,去皮臍)。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中風,口噤不開,煩熱悶亂。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加竹瀝1合,更煎1-2沸,放溫,不拘時候,拗開口灌之。
【摘錄】《圣惠》卷十九
【處方】厚樸2兩(去皮,姜汁制),陳皮2兩(去白),甘草2兩(炙),藁本2兩,獨活3兩,防風3兩(去蘆),桔梗(微炒)3兩,蒼術(于木臼內略杵去皮,卻入布袋內打,凈稱)2兩。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傷寒時氣,頭痛壯熱,惡風,百節酸疼,肩背拘急,面赤虛煩,聲重咳嗽,寒熱不除。
【用法用量】每服3錢,加生姜3片,大棗2個,水1大盞,煎7分,溫服;沸湯點亦得。
【摘錄】《魏氏家藏方》卷一
【處方】麻黃1分半(去節),牽牛1分半(炒,取末),甘草(炙)1分半,杏仁1分(去皮),防風1分,半夏1分(制),芍藥1分,辣桂1分,白芷1分,防己1分,當歸1分,川芎1分,羌活1分,獨活1分,檳榔1分。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風腫皮粗,麻木不仁,或時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3錢,加生姜4片,紫蘇3葉,煎服。
【摘錄】《直指》卷十七
【別名】防風湯
【處方】防風2兩(去蘆頭),甘草3兩(炙微赤,銼),獨活3分,當歸1兩,赤茯苓1兩,秦艽1兩(去苗),茵芋半兩,桂心3分,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風血痹,皮膚不仁。
【用法用量】防風湯(《圣濟總錄》卷十九)。
【摘錄】《圣惠》卷十九
【處方】防風1兩(去蘆頭),羌活2兩,川升麻1兩,桂心1兩,芎?2兩,羚羊角屑3分,麻黃1兩(去根節),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薏苡仁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中風口面?僻,手足不遂,風入于臟,則語不得轉,心神昏悶。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5分,去滓,加竹瀝1合,重煎1-2沸,不拘時候稍熱服。如人行5-7里再服,以衣蓋之,汗出為度。
【摘錄】《圣惠》卷十九
【處方】防風1兩(去蘆頭),赤茯苓1兩,芎?1兩,白蒺藜1兩(微炒,去刺),麻黃1兩(去根節),桂心1兩,海桐皮1兩(銼),當歸1兩,人參1兩(去蘆頭),白術1兩半,獨活1兩,細辛1兩,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腲退風,肌肉虛滿,肢節緩弱,皮膚不仁,骨節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枚,煎至6分,去滓,食前稍熱服。
【摘錄】《圣惠》卷二十三
【處方】防風(去蘆頭)、川芎、香白芷、甘菊花、甘草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祛風明目。主時性時疫溫病,嗽喘煩渴,頭痛體疼,眼目澀多睡,肌肉蠕動,痰逆忪悸。
【用法用量】每服2錢,食后荊芥湯調下。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二
【處方】防風2兩(去叉),母豬肉2兩。
【制法】上同煮數沸,去豬肉,取防風焙干,搗羅為散。
【功能主治】一切癬。
【用法用量】每服1錢匕,白湯點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三七
【處方】防風1兩(去蘆頭),木通1兩(銼),麥門冬1兩(去心),川升麻1兩,甘草3分(炙微赤,銼),虎杖1兩(銼),石膏2兩,葛根1兩(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寒陽痙,壯熱不歇,筋脈拘急,牙關急痛。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
【別名】防風湯
【處方】防風1兩(去蘆頭),羚羊角屑1兩,獨活1兩,赤箭1兩,當歸1兩,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秦艽半兩(去苗),麻黃2兩(去根節),桂心1兩,前胡半兩(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中風不語,兩目不開,手足抽掣,發歇往來,昏塞涎潮。
【用法用量】防風湯(《圣濟總錄》卷五)。
【摘錄】《圣惠》卷十九
【處方】防風3分(去蘆頭),人參3分(去蘆頭),赤茯苓3分,貝母3分(煨令微黃),前胡3分(去蘆頭),半夏3分(湯浸7遍去滑),芎?3分,木香2分,天麻3分,羌活3分,桂心3分,甘菊花3分,細辛3分,附子3分(地裂,去皮臍),麻黃2分(去根節),藁本3分,桑根白皮3分(銼),杏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肺臟中風,氣攻背痛項強,皮毛焦枯,頭疼鼻塞,四肢不利,遍身瘙癢。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薄荷2-7葉,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忌熱面、雞、豬、魚等。
【摘錄】《圣惠》卷六
【別名】防風麻黃散
【處方】防風3分(去蘆頭),麻黃3分(去根節),人參3分(去蘆頭),芎?3分,附子3分(炮裂,去皮臍),桂心3分,羚羊角屑3分,黃耆3分(銼),赤茯苓3分,酸棗仁2分(微炒),白術3分,獨活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桑根白皮3分(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脾臟中風,手足緩弱,舌強語澀,胸膈煩悶,智意恍惚,身體沉重。
【用法用量】防風麻黃散(《校注婦人良方》卷三)。
【摘錄】《圣惠》卷五
【處方】防風3分(去蘆頭),麻黃2分(去根節),半夏半兩(湯洗7遍去滑),白術半兩,赤茯苓1兩,芎?半兩,杏仁3分(湯浸,去雙仁,麩炒微黃),麥門冬1兩(去心),當歸半兩(銼,微炒),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犀角屑1兩。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肝風,筋脈拘攣,四肢疼痛,心膈痰壅,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普濟方》有人參半兩(去蘆頭)、牛膝一兩(去苗)、薏苡仁一兩、羚羊角屑一兩。
【摘錄】《圣惠》卷三
【別名】防風湯
【處方】防風8分,葛根8分,芎?8分,干地黃8分,麻黃(去節)6兩,甘草6兩,桂心6兩,獨活6兩,漢防己6兩,杏仁5個(去尖)。
【功能主治】風疰。
【用法用量】防風湯(《普濟方》卷三五○)。
【注意】有汗者,不可服。
【摘錄】方出《經效產寶》卷中,名見《圣惠》卷七十四
【處方】防風1錢半,大粉草1錢半,川芎1錢,荊芥1錢,牛蒡子1錢,連翹1錢。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小兒身瘡。
【用法用量】《普濟方》有天花粉,無大粉草。
【摘錄】《朱氏集驗方》卷十一
【處方】防風3分(去蘆頭),當歸3分(銼,微炒),麻黃1兩(去根節),澤瀉1兩,天門冬1兩(去心),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生地黃1兩,白術1兩,山茱萸1兩,黃芩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桂心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卒中癱瘓風,手足不遂,身體拘急,神思昏沉。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不拘時候稍熱服。
【摘錄】《圣惠》卷二十
【處方】防風2兩(去叉,炙令黃),黃耆(炙,銼)2兩,甘草半兩(炙,銼),人參半兩。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腸風。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食前粟米飲調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四三
【處方】防風(去叉,生用)不以多少。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肝經受風,留伏不散,以致血得風而溢泄,倒經,或發咳微甚,纏綿不已。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酒調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五二
【處方】防風(去蘆頭)、甘草(炙草)、柴胡(去苗)、連翹、山梔子各等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小兒五臟積熱、驚風,頭面赤熱,口舌生瘡,好飲冷。
【用法用量】每服1錢,水5分,煎3分,去滓溫服。1歲兒1服可分4次;3歲兒可作2服飲之。
【摘錄】《劉氏家傳》引李琬方(見《幼幼新書》卷十九)
【處方】防風、防己、葛根、秦艽、當歸、川芎、烏藥、甘草、羌活、獨活、白術、杏仁、黃芩、白芍、前胡、川斷、菊花、天蟲。
【功能主治】妊娠中風。
【各家論述】中風一癥,男婦老少皆有之,重者中臟,輕者中腑,又次中經絡。治婦人獨難,以妊娠耳。二防、二活、秦、芎、根皆治風藥也;風必生熱,故用黃芩、白芍、甘菊以涼之;風必多痰,故用前胡、杏仁、天蟲以豁之;風盛則氣必喘急,故用烏藥以順之,甘草以緩之;而當歸、白術、川斷配以川芎,佐以黃芩、白芍,皆可以安胎也。但此方風藥太多,風能勝濕,且有防己、獨活直達下焦,恐傷胎氣,用者審之。
【摘錄】《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三
【處方】防風2兩,澤瀉1兩,細辛1兩,附子1兩,薯蕷1兩,茯苓1兩,天雄1兩,白術2兩半,桂心1兩半,干姜半兩。
【制法】上藥治下篩。
【功能主治】風頭眩,惡風,吐冷水,心悶。
【用法用量】方中澤瀉,《千金翼》作澤蘭,天雄作人參。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風眩惡風,吐水心悶,此陽虛水停心下。故用五苓散中之四并雄、附、姜、辛以散水逆,薯蕷以療虛風,防風以祛風濕也。至于方后服法,豈非宿有成驗而為詳述如此。
【摘錄】《千金》卷十三
【處方】防風1兩(去蘆頭),豬苓1兩(去黑皮),澤瀉1兩,赤茯苓1兩,麻黃1兩(去根節),澤漆1兩,白術1兩半,大戟1兩(銼碎,微炒),黃耆1兩(銼),獨活2兩,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利小便。主風水,通身腫,皮膚欲裂。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入煮赤小豆汁1合,煎至5分,去滓,每日早晨溫服。良久,當小便極利;不利,晚再服之。
【摘錄】《圣惠》卷五十四
【處方】防風半兩(去蘆頭),芎?半兩,川升麻半兩,犀角屑半兩,羚羊角屑半兩,赤芍藥半兩,前胡半兩(去蘆頭),細辛1分,秦皮1分,朱砂1分(細研),甘草(炙微赤,銼)1分,牛黃2錢(細研)。
【制法】上為散,入牛黃、朱砂,都研令勻。
【功能主治】退上焦壅熱,止痛消腫。主眼赤腫痛,多眵淚。
【用法用量】每服1錢,食后煎地黃湯調下。
【摘錄】《圣惠》卷三十二
【處方】防風1兩(去蘆頭),甘菊花1兩,牛蒡子1兩(微炒),白附子1兩(炮裂),前胡1兩(去蘆頭),石膏2兩(細研,水飛過)。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痰厥頭痛。
【用法用量】每服2錢,食后以生姜茶清調下。
【摘錄】《圣惠》卷五十一
【處方】黃柏半兩,牡丹半兩,桂心半兩,防風半兩(去蘆頭)。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陰痜,卵偏大,有氣上下脹腫,或行走便發腫大。
【用法用量】每服2錢,食前以溫酒調下。
【摘錄】方出《圣惠》卷四十四,名見《普濟方》卷二四七
【處方】防風1兩(去蘆頭),石膏2兩(細研,水飛過),小荊子1兩,梔子仁1兩,薺苨1兩,枸杞子1兩(微炒),白蒺藜1兩(微炒,去刺),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肺臟風毒,及過飲生酒隳。
【用法用量】每服2錢,食后以溫水調下。
【摘錄】《圣惠》卷四十
【處方】防風1兩(去蘆頭),甘菊花1兩,赤芍藥2兩,石膏4兩,葛根1兩(銼),柴胡2兩(去苗),蔓荊子1兩,甘草1兩(炙微赤,銼),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上焦風壅頭痛,口干煩熱。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加竹瀝半合,更煎2-3沸,不拘時候溫服。
【注意】忌炙爆、熱面、大蒜等。
【摘錄】《圣惠》卷四十
【處方】防風2兩(去蘆頭),犀角屑2兩,羚羊角屑2兩,川大黃(銼碎,微炒)2兩,前胡2兩(去蘆頭),黃芩2兩,玄參2兩,地骨皮2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瞼生風粟,及生珠管。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半,煎至5分,去滓,食后溫服。
【摘錄】《圣惠》卷三十二
【別名】防風飲
【處方】防風1兩(去蘆頭),黃芩1兩,葳蕤1兩,黃連1兩(去須),甘草(炙微赤,銼)1兩,梔子仁3分。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眼沖風多淚;目偏視。
【用法用量】防風飲(《圣濟總錄》卷一○七)。
【注意】忌油膩、熱酒、濕面。
【摘錄】《圣惠》卷三十二
【處方】防風1兩(去蘆頭),黃連1兩(去須),決明子1兩,黃芩1兩,甘草1兩(炙微赤,銼),川大黃(銼碎,微炒)1兩,木通1兩(銼),甘菊花3分,赤芍藥1兩半。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風毒攻眼,睫落腫痛。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食后溫服。
【注意】忌毒魚肉、炙爆、熱面。
【摘錄】《圣惠》卷三十二
【處方】防風1兩(去蘆頭),五加皮1兩,萆薢1兩(銼),薏苡仁1兩,杜仲1兩半(去粗皮,炙微黃),牛膝1兩半(去苗),海桐皮1兩(銼),桂心1兩,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赤芍藥1兩,續斷3分,鼠粘子3分,黃耆1兩(銼),熟干地黃1兩,羚羊角屑3分。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虛勞,筋脈拘攣,腰膝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2錢,以溫酒調下,日3-4次。
【注意】忌生冷、油膩、毒滑魚肉。
【摘錄】《圣惠》卷三十
【處方】川烏頭1兩,防風1兩(去蘆),白芷1兩,川芎1兩半,草烏頭半兩,細辛(去苗土)7錢半,蒼術2兩(去皮實者)。
【功能主治】牙痛。
【用法用量】上先用鹽搽,后方用藥末搽上。
【摘錄】《普濟方》卷六十五
【處方】防風1兩,蜀椒(去目、閉口者,汗)1兩,麥門冬(去心)1兩,天雄(炮,去皮)5分,附子(炮,去皮)5分,人參5分,當歸5分,五味子3兩,干姜3兩,烏頭(炮,去皮)3兩,細辛3兩,白術3兩,柴胡半兩,山茱萸半兩,莽草半兩,麻黃(去節)半兩,桔梗半兩,白芷半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風所為,猝起眩冒不知人,四肢不知痛處,不能行走,或身體偏枯不遂,口吐涎沫出,手足拘急。
【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酒送下,日3次。不知稍增,以知為度。
【摘錄】《千金翼》卷十六
【處方】防風2兩,白芷1兩,白術3兩。
【制法】上藥治下篩。
【功能主治】頭面遍身風腫。
【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酒送下,日3次。
【摘錄】《千金》卷十三
【處方】防風1兩(去蘆頭),酸棗仁半兩,芎?半兩,當歸半兩(銼,微炒),牛膝1兩(去苗),狗脊1兩(去毛),萆薢1兩(銼),薏苡仁2兩,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人參半兩(去蘆頭),葛根半兩(銼),羌活2兩,麻黃1兩(去根節),石膏2兩,桂心1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婦人中風,半身枯細,筋脈抽掣,心神煩悶,行立不得。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摘錄】《圣惠》卷六十九
【處方】防風2分,輕粉2分,荊芥2分,密陀僧1錢,乳香1錢。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面上風刺、粉刺。
【用法用量】每夜遇晚,用藥1錢涂面上,以乳汁調敷之,次日空心,再用鹽、荊芥湯洗之。
【摘錄】《普濟方》卷五十一
【處方】防風半兩(去叉),羌活半兩(去蘆頭),甘菊花半兩(擇去梗),白附子半兩(炮),山芋半兩,藁本半兩(洗,切,焙),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蒺藜子(炒,去角)半兩,麝香(研)1分。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風頭眩,目昏痛。
【用法用量】每服1錢匕,食后茶清調下。或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茶、酒任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十六
【處方】防風2兩(去叉),天麻2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諸瘡癬疥。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空心酒調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三七
【處方】防風2兩(去蘆頭),獨活2兩,芎?1兩,赤茯苓1兩,當歸1兩,葛根1兩(銼),桂心1兩,麻黃2兩(去根節),附子2兩(炮裂,去皮臍),細辛1兩,漢防己1兩,甘草1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風奄忽不能言,四肢亸曳,皮肉不知痛癢。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二十二
【別名】防風湯
【處方】防風1兩(去蘆頭),麻黃2兩(去根節),白術1兩,黃芩1兩,赤芍藥1兩,桂心1兩,漢防己1兩,芎勞1兩,人參1兩(去蘆頭),甘草1兩(炙微赤,銼),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風癔。
【用法用量】防風湯(《圣濟總錄》卷六)。
【注意】服后有汗,宜避風為妙。
【摘錄】《圣惠》卷十九
【處方】防風1兩(去叉),龍骨1兩,遠志1兩,鐵精(別研)1兩,紫石英2兩(別研),丹砂(別研)2兩,熟干地黃(洗,切,焙)2兩,人參2兩半,干姜1兩(炮),細辛1兩(去苗葉),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白茯苓(去黑皮)2兩。
【制法】上除別研外,為末,再和勻。
【功能主治】定心。主中風驚悸,心虛恍惚,言語失常,或瞋或怒,志意不樂。
【用法用量】每服1錢許,加至2錢,
關于防風散的相關知識就給大家介紹到這里,在現在的生活中各種各樣的養生方劑層出不窮,而且人們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已經成為一個全民養生的時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