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醫藥山茱萸功效有哪些
大家了解 中華醫藥山茱萸嗎?其實山茱萸,中藥名。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干燥成熟果肉。分布于山西、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山東、河南、湖南、四川、陜西、甘肅等地。常用于眩暈耳鳴,腰膝酸痛,陽痿遺精,遺尿尿頻,崩漏帶下,大汗虛脫,內熱消渴。那么大家了解 中華醫藥山茱萸功效有哪些嗎?跟我來看下吧。
補虛固脫
近代醫家張錫純云:“茱萸救脫之功,較參、芪、術更勝哉!”又說:“救脫之藥,當以萸肉第一”。山茱萸善補肝,凡人身氣血將散者,皆能斂之,故其善治陰陽兩虛之喘息、自汗、怔仲、失精、小便失禁、大便滑瀉等危重證候。臨癥常以山茱萸50~100克煎濃湯服。
滋陰斂汗
肝為厥陰,其虛極之時,可見虛汗淋漓,或但熱不寒,汗出而熱解,或又熱又汗之危候。因肝膽相為表里,厥陰肝經之忽熱忽汗之癥,尤如少陽膽經之寒熱往來之候,治療需補肝滋陰以除寒熱。《神農本草經》謂山茱萸主寒熱,其實為肝經虛極之寒熱,因山萸肉能斂汗,又善補肝,故用于肝經虛極、元氣欲脫之寒熱往來、大汗淋漓之癥有效。
補肝舒肝
《內經》云:“過怒則傷肝”,肝藏血、主筋。肝傷,氣血虛,則筋失所養而筋脈拘急,麻木不仁,伸曲不利而痛。又肝膽中藏相火,肝虛則疏泄失職,相火難以周流全身,以致郁于經絡之間,與氣血凝滯而痛。治療宜補肝舒肝并舉,補血活血同施。《神農本草經》云:“山茱萸主溫中,逐寒濕痹。”山茱萸不僅能補肝,且能舒肝通利氣血,故臨床常用于治療肝虛所致腿痛,有補肝行痹之功。
收斂固澀
山茱萸具有收斂之功,又兼開通之力,可補肺絡及胃中血絡,又不致有留瘀之患。久咳不愈而氣血上逆之咳血,或肝虛火旺損傷胃絡之吐血患者,臨床常用山茱萸加龍骨、牡蠣,或加三七粉沖服,常可起到意外之療效。
以上就是關于 中華醫藥山茱萸的介紹,大家都了解中華醫藥山茱萸的功效了吧。但是雖然說他的功效不錯,但是大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例如身體常會出現濕熱和小便淋澀者禁止服用,這一點大家一定要注意。以免服用后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