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葉金花草的功效與作用 藥用價值
大葉金花草是一味很好的藥材,在中醫里面經常要用到大葉金花草給患者治病,有著極高的藥用價值,下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大葉金花草的幾個方面。
【別名】野黃連、水黃連(《峨媚藥植》),牙齒芒(《廣州植物志》),擎天蕨(《廣西中獸醫藥植》),雪仙草、掃雪花(《江西民間草藥》),蜢蚱參(《中國植物志》),上樹細辛草、青蕨(《廣西中藥志》),金花草(《廣東中藥》),大金花草(《廣西中草藥》),烏韭、石發、地柏枝(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雉雞尾、小雞尾草、細葉狼箕、花葉鳳尾草、烏竹、墻柏、細葉鳳凰尾(《浙江民間常用草藥》),土黃連(《福建中草藥》)。
【來源】為鱗始蕨科植物 烏蕨 的 全草 或 根狀莖 。秋季采收,洗凈泥沙,曬干。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高可達65厘米。根莖堅硬而短,橫走,密被赤褐色鉆狀鱗片。葉近生,葉柄長達25厘米,禾稈色,光亮,直立;葉近革質,無毛;3~4回羽狀分裂,披針形,長20~40厘米,寬5~12厘米;下部羽片卵狀技針形,斜展,長5~10厘米,寬2~5厘米;小羽片矩圓形或披針形;末回裂片楔形,先端截形,有牙齒,基部楔形,下延,葉脈下面明顯,2叉狀分枝。孢子囊群頂生,每裂片上1~2枚,囊群蓋灰棕色,半杯形,寬與葉緣等長,向外開裂。
【生境分布】生于林下或灌叢中濕地。廣布長江以南各地,北達陜西南部。
【化學成份】葉含牡荊素、丁香酸、原兒茶醛和原兒茶酸。
【性味】《廣西中藥志》:"微苦,寒,無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利濕,止血。治風熱感冒,中暑發痧,泄瀉,痢疾,白濁,白帶,咳嗽,吐血,便血,尿血,牙疳,癰腫。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2兩;或搗汁飲。外用:搗敷或研末撒患處。
【附方】①治中暑發痧:鮮烏韭葉四兩。搗爛絞汁服。(《福建中草藥》)
【臨床應用】治療菌痢、腸炎:鮮金花草葉2錢,嚼碎吞服,每天2次;或用50%金花草煎劑10~20毫升,日服3次;亦可曬干研粉,每次6分,日服3次。治療103例,98例有效。
【摘錄】《*辭典》
【出處】出自《廣西中藥志》
其實只有在實踐后才會知道它的好處。就如同上面介紹的中藥大葉金花草,原來大葉金花草還可以治療一些其他的疾病。所以適量的食用還是有不少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