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開復位術的術前準備和術后注意事項
切開復位術一般使用在骨科,當患者發生脫位、先天性髖脫位、半脫位等骨科疾病時,就會采取切開復位術進行治療,如果治療過晚會造成嚴重的危害,將會影響治療的效果,而患者做切開復位術時還要做正規的檢查,符合手術標準后才能進行手術,那么切開復位術的術前準備有哪些呢?做了手術后患者還要注意術后護理,因為我們就來了解切開復位術的術前準備和術后注意事項。
一、術前準備
1.術前須常規行病肢牽引,使股骨頭從髖臼的后上方回到髖臼水平,這一步驟十分重要。牽引可使攣縮的肌肉松弛,一方面可使手術復位容易成功,并可防止術后再脫位;另一方面可以減少股骨頭復位后因受壓而發生軟骨面壞死和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機會。年齡較小的、脫位不重的病兒可用皮牽引;年齡較大的應采用脛骨粗隆牽引。一般牽引2~3周即可使股骨頭下降到髖臼平面,經X線攝片癥實后,適當減輕重量,維持股骨頭在該平面1~2周,即可施行手術。
2.若經過牽引,股骨頭下降不明顯,應檢查是否由于股內收肌或臀肌攣縮緊張所致。有此情況者應作內收肌起點切斷術或松解術,再繼續牽引病肢,達到牽引要求為止。一般來講,凡超過2~3歲者,均需切斷可松解。
3.術前病例髖關節周圍和下肢備皮3日。
4.術前要較準確地測定前傾角,髖外翻角,選定加蓋部位,髖切骨部位,然后作好股骨或髖骨切骨后旋轉角度、植骨塊大小等的手術設計。
5.備血200~600ml。
二、術后注意事項
1.嚴密觀察病人血壓、脈搏和呼吸情況。保癥輸液、輸血通暢。注意觀察下肢血運、神經功能。
2.術后3日攝片檢查關節復位情況。如有脫位或復位、位置不佳,應研究、消除原因,調整位置或麻醉下手法復位,重新石膏外固定,甚至及早行二次切開復位等手術。
3.注意尿液處理,勿使浸濕石膏。石膏外固定于術后4~6周拆除,攝片復查情況良好者,應鼓勵活動,髖、膝關節能屈曲90°后才下地逐漸負重。過早下地容易發生如股骨髁上骨折等并發癥。最好在活動后第2周隨診一次,檢查有無因肌力尚未恢復而活動過快的情況下發生股骨頭外移現象。如發生這種情況,內旋髖即可納入髖臼者,應用貝氏石膏短期固定鍛煉,并嚴密觀察。
以上為大家介紹的就是切開復位術的術前準備和術后注意事項的知識,患者做切開復位術后傷口會出現疼痛,如果疼痛嚴重時必須止痛,術后還要注意有效的護理,期中包括患者的心理護理、飲食護理和衛生衛生。對于患處患者還要觀察恢復情況,避免傷口感染,容易發生嚴重的并發癥,影響患者正常的生活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