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內乳頭狀瘤介紹
腫瘤都不是什么好的疾病,都是要看是良性還是惡性。管內乳頭狀瘤你知道它是怎樣的嗎?你知道臨床的表現(xiàn)還有要如何治療嗎?如果你是患者的話,你可能會很關心這個問題,因為這很關鍵,那么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種疾病吧!
1、乳管內乳頭狀瘤也與雌激素過度刺激造成局限性乳頭狀生長有關。可分為單發(fā)性(乳管內乳頭狀瘤)和多發(fā)性(乳管內乳頭狀瘤)兩種。可見于任何年齡的成年女性,但以40~50歲發(fā)病者最多見,男性少見。單發(fā)性者癌變率約為6%。乳管內乳頭狀瘤病常為多發(fā)性,發(fā)生于乳腺邊緣部位的中、小導管或末梢導管沒,可累及多個乳腺小葉的不同導管,其生物學特性傾向于癌變,癌變率高達30%~40%,可視為癌前病變。
概述
乳管內乳頭狀瘤多見于經(jīng)產(chǎn)婦,40~50歲為多。75%病例發(fā)生在大乳管近乳頭的壺腹部,瘤體很小,帶蒂而有絨毛,且有很多壁薄的血管,故易出血。發(fā)生于中小乳管的乳頭狀瘤常位于乳房周圍區(qū)域。
2臨床表現(xiàn)
乳管內乳頭狀瘤屬良性,但6%~8%的病例可發(fā)生惡變。一般無自覺癥狀,常因乳頭溢液污染內衣而引起注意,溢液可為血性,暗棕色或黃色液體。腫瘤小,常不能觸及,偶有較大的包塊。大乳管乳頭狀瘤,可在乳暈區(qū)捫及直徑為數(shù)毫米的小結節(jié),多呈圓形、質軟、可推動,輕壓此包塊,常可從乳頭溢出血性液體。
3治療
本病無有效治療藥物,以手術治療為主。對單發(fā)的乳管內乳頭狀瘤應切除病變的乳管系統(tǒng)。術前需正確定位,用指壓確定溢液的乳管口,插入鈍頭細針,沿針頭或美藍顯色乳管內乳頭狀瘤部位作放射狀切口,切除試乳管及周圍的乳腺組織。并常規(guī)進行病理檢查,如有惡變應施行乳腺癌根治術。對年齡較大、乳管上皮增生活躍或漸變者,可行單純乳房切除術。乳管內乳頭狀瘤一般認為屬良性,但惡變率為6%~8%,尤其對起源于小乳管的乳頭狀瘤應警惕其惡變的可能。通常認為,乳管內乳頭狀瘤屬良性,但6%~8%的病例可發(fā)生惡變,故應早期手術治療。手術時,可先循乳頭溢血口插入細探針,爾后沿探針切開乳管,尋找腫瘤,予以切除;年齡較大的患者,可考慮行患乳單純切除。切除標本應送病理檢查,如見有惡變應按乳癌處理。
有效的治療藥物目前還沒有,只能通過手術來解決,不過不用擔心,至少我們知道它是一種怎樣的病癥,我們沒得的,可以預防,也提醒身邊的朋友去預防這樣的疾病,我們能做的就是預防,在此希望朋友們都身體健康,不收疾病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