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礙性貧血病因有哪些
平時生活中總是有很多人不注重自己的飲食和生活習慣,有時候經常一日三餐都草草了事,從而嚴重的影響著我們的身體健康,再生障礙性貧血是我們平時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它給我們帶來很多的麻煩,有時候甚至會經常頭暈,而且臉色也比較差,下面一起了解下再生障礙性貧血病因有哪些。
一、發(fā)病原因
再生障礙性貧血病因 1。約50%~75%的病例原因不明為特發(fā)性,而繼發(fā)性主要與藥物及其他化學物質、感染及放射線有關。現(xiàn)擇要分述于下:
1.藥物 藥物是最常見的發(fā)病因素。藥物性再障有兩種類型:①和劑量有關,系藥物毒性作用,達到一定劑量就會引起骨髓抑制,一般是可逆的,如各種抗腫瘤藥。細胞周期特異性藥物如阿糖胞苷和甲氨蝶呤等主要作用于容易分裂的較成熟的多能干細胞,因此發(fā)生全血細胞減少時,骨髓仍保留一定量的多能干細胞,停藥后再障可以恢復;白消安和亞硝脲類不僅作用于進入增殖周期的干細胞,并且也作用于非增殖周期的干細胞,因此常導致長期骨髓抑制難以恢復。
②和劑量關系不大,僅個別患者發(fā)生造血障礙,多系藥物的過敏反應,常導致持續(xù)性再障。這類藥物種類繁多,常見的有氯(合)霉素、有機砷、阿的平、三甲雙酮、保泰松、金制劑、氨基比林、吡羅昔康(炎痛喜康)、磺胺、甲砜霉素、卡比馬唑(甲亢平)、甲巰咪唑(他巴唑)、氯磺丙脲等。藥物性再障最常見是由氯霉素引起的。
氯霉素 是一種具有二氯乙酰基支鏈的硝基苯化合物。氯霉素與再障發(fā)病有密切的相關性,其實際危險性為l/2萬~1/3萬,比未接觸者高l0~20倍。國內多因素分析研究資料表明,發(fā)病前1年或半年內有服用氯(合)霉素史者,發(fā)生再障的危險性分別為對照組的6倍或33倍。美國醫(yī)學會藥物副反應登記處的資料顯示,50%的人用該藥后38天內發(fā)病。臨床有兩種類型:
(1)可逆性骨髓抑制:主要是紅系造血受抑,可出現(xiàn)血紅蛋白、網織紅細胞減少,血清鐵增高,幼稚紅細胞漿及核中出現(xiàn)空泡,線粒體中可染鐵積聚。
(2)不可逆性再障:1950年報道首例氯霉素所致再障。該病起病隱襲,于接觸氯霉素后數(shù)周至數(shù)月發(fā)生再障且與藥物劑量、用藥時間及給藥途徑無關。
2.苯 在工業(yè)生產和日常生活中,人們與苯(C6H6)及其衍生物有廣泛的接觸機會。苯具有揮發(fā)性,易被吸入人體,在接觸苯的人員中血液學異常者較常見。其中:貧血占48%,巨大紅細胞增多占47%,血小板減少占33%,白細胞減少占15%。在工作環(huán)境較差的制鞋工人中,全血細胞減少占2.7%。嚴重苯中毒可致再障,近年來國內報道較多。
3.病毒性肝炎 1955年Lorenz報道首例病毒性肝炎相關性再障(HAAA)。一般認為病毒性肝炎患者中HAAA的發(fā)生率為0.05%~0.9%,在再障患者中的構成比為3.2%~23.9%,80%的HAAA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少數(shù)為乙型肝炎病毒(HBV)所致。Hagler將HAAA分為兩型:
(1)A型:起病急,病情重,平均年齡20歲,肝炎和再障發(fā)病間期平均10周左右,生存期11周左右,HBsAg(-),約占90%。
(2)B型:起病緩,病情輕,多在慢性肝炎基礎上發(fā)病,肝炎和再障發(fā)病間期平均6.4年,生存期2.9年,HBsAg可(+),約占10%。
HAAA的發(fā)生與肝炎病毒對造血干細胞的直接抑制作用有關,病毒介導的自身免疫異常或產生抗干細胞抗體、病毒損傷骨髓微環(huán)境、肝臟解毒功能減退等,在HAAA發(fā)病過程中也起一定作用。
通過了解再生障礙性貧血病因有哪些之后,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引起貧血大多都是因為我們生活中的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和飲食不規(guī)律造成的,為了有效的預防和輔助治療,我們在飲食上也應該積極的進行調整,平時多食用一些含有鐵元素高的食物,比如可以多吃些菠菜或者豬肝,都能有效的幫助我們改善貧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