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預防低血壓
低血壓是體循環動脈壓低于正常的總稱。一般來說按常規測量法,測得成人肱動脈血壓低于90/60mmHg(12.0/0.8kPa)時,可稱為低血壓。正常血壓有晝夜波動,24h內最大差值可達40mmHg(5.33kPa)還有季節性波動,故應在不同日的同一時間多次測量安靜狀態下的血壓,方可對低血壓做出判斷。但血壓的正常變異范圍相當大,不易以一個數值代表不同的年齡、性別、體質的人的正常血壓,所測的血壓值,可供參考。
如何正確預防低血壓
低血壓的飲食常識
1、如伴有紅細胞計數過低,血紅蛋白不足的貧血癥,宜適當多吃富含蛋白質、鐵、銅、葉酸、維生素B12、維生素C等“造血原料”的食物,諸如豬肝、蛋黃、瘦肉、牛奶、魚蝦、貝類、大豆、豆腐、紅糖及新鮮蔬菜、水果。
糾正貧血,有利于增加心排血量,改善大腦的供血量,提高血壓和消除血壓偏低引起的不良癥狀。
2、伴有食少納差者,宜適當食用能刺激食欲的食物和調味品,如姜、蔥、醋、醬、糖、胡椒、辣椒、啤酒、葡萄酒等。
3、加強營養,合理搭配膳食,保證攝入全面充足的營養物質,使體質從纖弱逐漸變得健壯。
多食補氣血、溫補脾腎的食物,如蓮子、桂圓、大棗、桑椹等果品,具有養心益血、健脾補腦之力,可常食用。人參燉瘦肉、當歸煲羊肉、田七燉雞等對低血壓患者均十分有益。多喝湯,多飲水,增加鹽份攝入。
4、少吃赤小豆、冬瓜、西瓜、山楂、苦瓜、大蒜、海帶、洋蔥、葵花籽等具降壓效應的食品。
5、與高血壓病相反,本病宜選擇適當的高鈉、高膽固醇飲食。
氯化鈉即食鹽每日需攝足12-15克但食鹽攝入量亦不可太高。含膽固醇多的腦、肝、蛋、奶油、魚卵、豬骨等食品,適量常吃,有利于提高血膽固醇濃度,增加動脈緊張度,使血壓上升。
1、生理性低血壓狀態
指部分健康人群中,其血壓測量值已達到低血壓標準,但無任何自覺癥狀,經長期隨訪,除血壓偏低外,人體各系統器官無缺血和缺氧等異常,也不影響壽命。
2、病理性低血壓病
除血壓降低外,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癥狀以及某些疾病。
(1)原發性低血壓病
指無明顯原因的低血壓狀態,如生理性低血壓(體質性低血壓),多見于體質瘦弱的老人、女性。
(2)繼發性低血壓病
指人體某一器官或系統的疾病所引起的血壓降低。這種低血壓可在短期內迅速發生,如大出血、急性心肌梗死、嚴重創傷、感染、過敏等原因所致血壓急劇降低。大多數情況下,低血壓為緩慢發生,可逐漸加重,如繼發于嚴重的肺結核、惡性腫瘤、營養不良、惡病質等的低血壓。
臨床表現根據低血壓的起病形式將其分為急性和慢性兩大類
1、慢性低血壓
慢性低血壓是指血壓持續低于正常范圍的狀態。
(1)體質性低血壓
一般認為與遺傳和體質瘦弱有關,多見于20~50歲的婦女和老年人,輕者可無任何癥狀,重者出現精神疲憊、頭暈、頭痛,甚至昏厥。夏季氣溫較高時更明顯。
(2)繼發性低血壓
某些疾病或藥物可以引起低血壓,如脊髓空洞癥、高度的主動脈瓣狹窄、二尖瓣狹窄、慢性縮窄性心包炎、特發性或肥厚性心肌病、血液透析病人和慢性營養不良癥等,以及服用降壓藥、抗抑郁藥。這些疾病引起的低血壓也可以出現頭昏、頭暈等低灌注的癥狀。
(3)體位性低血壓
部分患者的低血壓發生與體位變化(尤其直立位)有關,稱為體位性低血壓。體位性低血壓定義為:在改變體位為直立位的3分鐘內,收縮壓下降>20mmHg或舒張壓下降>10mmHg,同時伴有低灌注的癥狀,這些癥狀包括:頭昏、頭暈、視力模糊、乏力、惡心、認識功能障礙、心悸、頸背部疼痛。老年單純收縮期高血壓伴有糖尿病、低血容量,應用利尿劑、擴血管藥或精神類藥物者容易發生體位性低血壓。
2、急性低血壓
急性低血壓是指患者血壓由正常或較高的水平突然而明顯下降,臨床上常因腦、心、腎等重要臟器缺血出現頭暈、眼黑、肢軟、冷汗、心悸、少尿等癥狀,嚴重者表現為暈厥或休克。
以上的全部內容就是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關于低血壓的原因,血壓低的患者平時生活上要小心,文章中也告訴大家低血壓的日常飲食注意事項,希望能夠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哦,也祝福大家生活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