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中藥的禁忌 你的中藥喝了有效果嗎
相比祖國傳統的中藥而言,許多人偏愛“嬌小”的西藥。為什么那么多人無法選擇中藥呢?我想最實在的原因就是中藥太苦了。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緩解中藥苦味的小秘訣、喝中藥的禁忌有哪些、喝中藥能否吃糖,以及中藥的最佳服用時間。
喝中藥的禁忌
提起中藥,許多人不由自主地捏起來鼻子。生病真是一件痛苦的事兒啊!恨不得揚聲長嘯:為什么不能加糖啊!
確實,許多清熱解毒、清熱祛濕的中藥都非常苦,加糖又會影響藥物的效果,治病又需要喝這么苦的中藥,這要怎么辦?
喝中藥為什么不能加糖
首先,多食糖會助熱,如果病人有腹脹中滿、舌苔厚膩等濕熱內停的癥候時,一般嚴禁加糖,以避免不良反應,有痰者也不宜服用。
其次呢,紅糖性溫、白糖性涼,如果把白糖或者紅糖加入中藥藥劑中,會減弱其藥性,從而阻礙藥效無法吸收,影響效果。
再次,中藥的化學成分比較復雜,糖類特別是紅糖,含有較多的鐵、鈣等元素,中藥中的蛋白質和鞣質等成分可與之結合,發生化學反應,使藥液中的一些有效成分凝固變性,繼而產生渾濁、沉淀,不僅影響藥效,而且危害健康。
不能加糖,那又如何緩解藥里的苦味
1、留心服藥溫度
有關專家研究證實,舌頭對37℃以上的溫度尤為敏感,因此,苦味湯藥的溫度應把持在15℃~37℃。
2、留心含、咽中藥的部位
人的苦味感受器主要集中在舌頭的前半部,尤其是舌尖。
因此,中藥進口之后,最好快速將藥含在舌根,吞咽而下。
3、留心服藥速度
藥汁在口中停留的時間越長,感到味道越苦,因此,苦味中藥服用時宜快不宜慢。
4、服藥后可立即用涼水漱口
然后喝適量溫開水。
不加糖,就可以緩解中藥的苦味,四個小竅門你掌握了沒有。
喝滋補藥要是覺得苦可以適當的加一些蜂蜜,蜂蜜本身就可以滋補氣血。
實在是某些病情的需要,苦的中藥也喝了吧。
古代早就認識到服用某些藥物時,不可吃某些食物,如果吃了禁忌的食物,治療效果就不理想甚至起相反作用。
為了取得良好的療效,在服用中藥期間,凡屬生冷、油膩、腥臭等不易消化,或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都應忌口。
另外,在服用中藥時,最好不要喝飲料,因為飲料中的添加劑、防腐劑等成分也會影響中藥有效成分的吸收而降低藥效。
1、蘿卜
專家提醒,不管是吃中藥還是吃西藥,在服藥期間都應該盡量避免吃蘿卜,否則的話藥性將會受到極大的影響。
很多人之所以會服用了大量藥物后病情沒有起色,與飲食不當也有著很大的關系。
尤其是在吃中藥的時候更不能吃蘿卜,當然除了一些服理氣化痰的藥物外。
之所以在此期間不能吃蘿卜,是由于蘿卜有消食、破氣等功效,尤其是在服用人參、黃芪等滋補類中藥時。
研究已經證實,蘿卜會削弱人參等的補益作用,因而大不到治療以及滋補的作用。
因此經常有吃中藥習慣的人要注意,對蘿卜必須要敬而遠之。
2、生冷
吃中藥期間對各種生冷食物也因該盡量避免食用。
我國中醫指出,生冷食物性多寒涼,食用后非常難以消化。
而且生冷類食物在食用后還具有刺激腸胃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馬上吃中藥的話將會嚴重刺激胃腸道,從而影響胃腸對藥物的吸收。
因此要特別注意,在治療“寒癥”服中藥如溫經通絡、祛寒逐濕藥時要避免吃生冷類的食物。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脾胃功能不好的人群,就算沒有在吃健脾暖胃方面的中藥,在平時生活中也不能吃生冷的食物,否則的話將會導致病癥更加嚴重。
3、辛辣
各種辛辣的食品對于正在服用中藥的人群而言同樣是靠需要忌口的,否則的話不僅會削弱藥性,甚至還會與中藥反應從而嚴重危害人體健康。
而且我國中醫指出熱性辛辣食物性多溫熱,耗氣動火,因此在服用清熱敗毒、養陰增液、涼血滋陰等中藥的情況下應該盡量避免這類食物,或者癰瘍瘡毒治療期間也應該盡量避免食用辛辣的食物。
比如像蔥、蒜、胡椒、羊肉、狗肉等,這些食物如果在吃中藥期間食用的話會抵消中藥效果,有的還會促發炎癥并且引起出血癥狀。
4、油膩
各種油膩的食物在服用中藥期間同樣要忌口,中醫指出油膩食物性多粘膩,并且還有助濕生痰、滑腸滯氣的特點。
食用后會與藥物混合并且阻礙胃腸對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從而降低療效。
尤其是一些患有脾胃虛弱、消化不良、高血壓、冠心病等病癥的患者,在平時生活中更應該少吃這類食物。
這些都是在吃中藥期間不能吃的食物,否則的話很有可能會降低藥性并且影響人體健康。
除此之外還要注意,在吃中藥期間還應該避免吃西藥,以免藥性相沖。
5、腥膻
一般中藥均有芳香氣味,特別是芳香化濕、芳香理氣藥,含有大量的揮發油,賴以發揮治療作用,這類芳香物質與腥膻氣味最不相容。
若服用中藥時不避腥膻,往往影響藥效。如魚、蝦、海鮮腥氣,牛羊膻味。
對那些過敏性哮喘、過敏性鼻炎、瘡癤、濕疹、蕁麻疹等過敏性皮炎患者,在服用中藥期間必須忌食腥膻之物,還應少吃雞、羊、豬頭肉、蟹、鵝肉等腥膻辛辣刺激之發物。
因為這類食物中含有異性蛋白,部分病人特別敏感容易產生過敏,從而加重病情。
6、濃茶
一般服用中藥時不要喝濃茶,因為茶葉里含有鞣酸,濃茶里含的鞣酸更多,與中藥同服時會影響人體對中藥中有效成分的吸收,減低療效。
尤其在服用“阿膠”、“銀耳”時,忌與茶水同服,同時服用會使茶葉中的鞣酸、生物堿等產生沉淀,影響人體吸收。
如平時有喝茶習慣,可以少喝一些綠茶,而且最好在服藥2~3小時后再喝。
總之,服藥忌口有其一定的科學道理,這些也是長期臨床觀察的經驗總結。
當然,忌口也不能絕對化,要因人、因病而異,對一般病人,特別是慢性病人來說,若長時間忌口,禁食的種類又多,則不能保持人體正常所需營養的攝入,反而降低了人體的抵抗力,對恢復健康不利,因此在醫師指導下,可適當食用增加營養的食物,以免營養缺乏。
中藥苦口良藥,常用來治療各種疾病,如果能把握好喝中藥時間就能更好的發揮中藥的藥效。那你知道喝中藥的最佳時間嗎?
一般來講,上午9時和下午3時左右,是機體吸收藥物的“黃金時間”,所以此時服用中藥最佳。
但是不同藥性的中藥,講究不同的服藥時機。
一般而言,治療虛癥和腸胃病,應在飯前30~60分鐘服用。
而治療心肺病和其他一般疾病,則通常在飯后30分鐘服用為佳,以避免藥物對腸胃產生刺激,減少副作用的產生。
助消化或對腸胃有刺激的中藥,也應飯后服用。而補益藥和瀉下通便的藥物則宜飯前空腹服用。
其中,通便藥物如大黃、火麻仁等,宜在清晨或白天服用,避免在睡前或夜間服用;驅蟲藥也應在早上空腹服用,而安神藥則應在睡前服用。
另外,“趁熱喝”是大部分人喝湯藥的習慣。其實,喝湯藥不一定要“趁熱”。
中醫理論認為,一般的中藥湯劑應該“溫服”,即藥湯煎后立即濾出,在常溫下放至30℃~37℃時再喝,而丸、散一類中成藥也應該用溫開水送服。
屬于解表、發散風寒的中藥,才應該“熱服”,并且可在服藥后吃點稀飯、熱水,以助藥力。
而止吐、解毒、清熱的藥,則應該“冷服”,以免引起刺激。
結語:看完上面的文章,小編最后有一個小小的建議:千萬不要生病啊!西藥雖然見效快,但是“是藥三分毒”啊。生病實在避免不了喝藥的話,還是要注意日常飲食要多加忌口,千萬不要圖一時的嘴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