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巴里時苦時甜有異味 中藥來消除口味異常
為什么嘴巴里有時會時苦時甜呢?這是身體出了哪些毛病呢?下面跟隨360常識網一起來看看吧!
口甜:
一般來說,脾熱口甘,因此口甜多為脾胃功能失調所致。因為消化系統功能紊亂可導致各種酶的分泌異常,唾液中淀粉酶含量增加,刺激舌上的味蕾而感覺口甜。另外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唾液內糖分亦升高,也常會出現口舌發甜。
口酸:
祖國傳統中醫學認為,肝熱則口酸,大多由于肝膽之熱侵蝕脾臟后形成,而且很多人還可能出現舌苔薄黃、食后腹脹、惡心,甚至出現胸悶肋痛等癥狀,這預示著你可能患了胃炎或消化道潰瘍等疾病,最好馬上做進一步的胃部檢查。
口苦:
口苦的人大多因為濕熱引起,多見于肝膽濕熱和胃熱,一般是由于膽汁反流造成,因此首先應檢查胃和膽囊有沒有問題;部分喜歡夜宵的人或過食辛辣食物也會出現膽汁反流造成口苦;而老年人因為胃動力差,也容易出現口苦;癌癥病人也常常出現口苦癥狀;再就是一些腦力勞動者,由于精神壓力大,再加上生活飲食節律失調,導致腸胃功能呆滯,進食的食物在胃腸停留時間過長,也容易引起口苦。
口辣:
口中有辛辣味或舌體有麻辣感的人多為肺熱壅盛或胃火上炎所致,常見于高血壓、神經官能癥、更年期綜合征及長期低熱者,大多還伴有咳嗽、咯痰黃稠、舌苔薄黃等癥狀。
口咸:
口咸與腎有關,大多是腎陰不足、虛火上浮造成的,有的還伴有腰膝酸軟、頭昏耳鳴、五心煩熱、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夜尿頻長等癥狀,多見于慢性腎炎、神經官能癥、慢性咽喉炎或口腔潰瘍等病癥。
特別需要強調的是,口味的異常還與年齡、性別、情緒、環境、飲食、口腔衛生等諸多因素有關。那些吸煙或過量飲酒、睡眠不足的人也會出現味覺的異常。因此一旦出現口味異常,最好及時去醫院由醫生作出診斷。
中藥消除口味異常
口臭
口臭多為牙齦紅腫疼痛、潰爛出血或流膿、口舌生瘡引起的,多伴有口干渴,喜喝冷飲,便秘尿黃,舌紅苔黃,脈滑大而數等。為胃內積熱上蒸,使口舌發炎、齒齦化膿而致,宜清瀉胃內熾熱,方用清胃散加減:當歸12克,黃連、生地黃、牡丹皮、陳皮、枳實各10克,升麻6克,生石膏30克,生大黃10克(后下),每日一劑,水煎服。
若患者咳吐黏稠黃痰或濃痰帶血而發出難聞的腥臭味,伴有胸悶胸痛,發熱,咽干口燥,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此類口臭是肺內痰熱壅塞所致。治宜清肺熱化痰,方用清肺化痰湯加減:地骨皮、桑白皮、桔梗、瓜蔞、黃芩、枳實、杏仁、陳皮、茯苓、膽南星、清半夏各10克,鮮蘆根30克,甘草6克,每日一劑,水煎服。若患者口中有酸臭味,伴食欲減退,食后脘腹脹滿不適,暖氣吞酸,舌苔厚膩而黃,脈滑,此為飲食不節,傷及脾胃,運化失司所致。治宜消積和胃,方用保和丸加味:山楂、神曲、炒萊菔子各15克,半夏、茯苓、陳皮、連翹、雞內金、枳實各10克。每日一劑、水煎服。
口苦
患者自覺口苦,伴有脅痛不適,頭暈頭痛,目赤,耳鳴耳聾,心煩易怒,便秘尿黃,舌紅苔黃,脈弦數。此為情志郁結,肝失疏泄,郁久化火而致肝氣上逆,故而口苦。治宜疏肝解郁,清泄肝火,方用逍遙散合龍膽瀉肝湯加減:當歸、白術、柴胡,龍膽草、黃芩、梔子、澤瀉、通草、車前子、生地黃、陳皮各10克,甘草6克。每日一劑,水煎服。
口甜
患者常自訴嘴里總是甜絲絲的,這種現象多因脾胃有熱,輕者僅感到口甜,干渴,喝水多,重者多食善饑,口腔或舌頭生瘡,并有便秘、尿黃等癥狀,舌質紅苔黃燥,脈數有力。宜清瀉胃熱,方以瀉黃散合清胃散:藿香、梔子、防風、當歸、大黃(后下)各10克,生石膏30克(先煎),黃連、升麻、甘草各6克。每日一劑,水煎服。患者若伴見食欲不振,口干不喜喝水,脘腹脹滿,神乏疲力,便秘,尿黃短,舌質嫩紅少苔,脈細數無力,此為脾胃氣陰兩虛之候。治宜健胃脾養成胃陰,方用四君子湯合玉女煎加減:黨參、熟地黃各25克,生石膏30克,白術、茯苓、麥冬、知母、牛膝、雞內金、陳皮各10克,神曲、石斛各15克,甘草6克。每日一劑,水煎服。
口酸
患者自覺口內酸溲,多為胃內宿食停滯,消化不良所致,伴見脘腹脹滿痞悶,噯腐吞酸,大便亦腐穢難聞,舌苔多黃厚膩,脈滑有力。治宜消食導滯,方用枳實導滯丸加減:枳實、白術、黃芩、黃連、茯苓、雞內金、澤瀉、木香、大黃(后下)、檳榔各10克,神曲、炒萊菔子各15克。每日一劑,水煎服。若伴見嘈雜噯氣,脘痞吞酸,食少納呆,脅肋作痛,便溏,舌紅脈弦,則為肝胃不和所致。治宜舒肝和胃,方用左金丸加味:黃連、吳茱萸、柴胡、白術、茯苓、陳皮、雞內金各10克,丹參、白芍、神曲各15克,煅壯蠣30克,甘草6克。每日一劑,水煎服。
口咸
患者常感口內發咸,多伴有口干咽燥,五心煩熱,頭目眩暈,腰膝酸軟,耳鳴耳聾,潮熱骨蒸,盜汗失眠,小便短赤,舌紅少苔,脈象沉細。此為腎陰不足,虛火上炎所致,治宜滋陰補腎降火,方用濟生腎氣丸加減:生地黃25克,山萸肉、山藥各12克,茯苓、澤瀉、牡丹皮、知母、黃柏、牛膝、車前子、淡竹葉、陳皮各10克。每日一劑,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