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骨關節炎該如何治療
膝骨關節炎該如何治療
1、透明質酸鈉膝關節腔注射
透明質酸為膝關節腔滑液的主要成分,是關節軟骨基質成分之一,起到潤滑關節,減少組織間摩擦的作用。關節腔內注入后可明顯改善滑液組織的炎癥反應,增強關節液的粘稠性和潤滑功能,保護關節軟骨,促進關節軟骨的愈合與再生,緩解疼痛,增加關節的活動度。常于關節內注射的劑量為25mg/次,每周一次,連用五周,須嚴格無菌操作。但近年來的某些研究結果認為,玻璃酸鈉等粘性物質的臨床療效并不明確,因此不被推薦使用。
2、按摩理療
按摩可明顯緩解患膝以僵硬為主的癥狀,治療一般采用髕骨推拿、股四頭饑小腿三頭肌等手法治療,每周兩次,四周為一個療程。紅外線、激光、低頻等理療可以促進局部炎性物質吸收,使神經肌肉興奮性和生物活性升高,使局部血管擴張,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和組織營養,對于緩解部分疼痛僵硬癥狀有一定療效。
3、針灸取穴
根據目前循證醫學的證據表明,針灸對于緩解以疼痛為主訴的膝骨關節炎患者,療效明顯優于按摩、理療等其他方法。但本療法是否具有相關遠期療效及預期轉歸,尚待進一步研究。取穴一般采用:內外膝眼、足三里、三陰交、懸鐘、太溪等辯證穴,每周治療兩次,四周為一個療程。
這些練習能夠促進膝關節損傷的恢復
1、最易操作:繃腿練習
也就是在膝關節伸直的時候(坐、立、躺時都可以做)主動收縮股四頭肌,使其繃緊,保持5秒鐘,然后放松2秒鐘,如此反復。每天最好做夠2000次。并不要求一次做完,可以分多次完成,效果相同。
2、最常用的:靜蹲練習
背靠墻,雙足分開,與肩同寬,逐漸向前伸,和身體重心之間形成一定距離,大概40~50公分。此時身體就同時已經呈現出下蹲的姿勢,使小腿與地面垂直。大腿和小腿之間的夾角不要小于90度。因為蹲得太深,會明顯增加髕股關節的壓力,也不對大腿肌肉力量產生強烈的鍛煉效果。
如果初次練習有困難,可以試試三星靜蹲,大腿和墻面夾角30度為一星靜蹲,60度為二星靜蹲,90度為三星靜蹲。從小角度逐漸過渡,等關節和肌肉慢慢適應后,再增加鍛煉強度。
3、強度最大:抗阻練習
第一步:直抬腿躺在床上(一定要躺著,如果坐著練習,比較容易受傷),在踝部綁個沙袋,重量可以根據自己的力量和感覺來定,沒有固定要求。一般1~3公斤即可。伸直位將整條腿抬起,讓腿與床之間的夾角在30度左右為最佳。保持5秒鐘,然后放下2~3秒鐘,如此反復。每天做3~4組,每組練習有效的指標就是肌肉感覺足夠疲勞了,就可以休息1~2分鐘。
第二步:伸膝抗阻坐在床邊或者椅子上,踝部綁沙袋。從放松的屈膝位一直用力直到伸直膝關節為止。當然,最重要的練習內側的有效活動范圍是在接近伸直的30度范圍之內,所以如果重點在練習內側,則主要練習最后30度即可。練習要求同直抬腿。但要注意的是,由于運動的要領、強度不好把握,大家在進行上述運動時,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以發揮鍛煉的最大效果,避免運動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