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養生 男女睡覺不為人知的秘密
我們人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用在睡眠上面的,睡眠好對我們第二天的工作學習能夠起到很大的作用,時間久了,還會給我們身體帶來你意想不到的好處的哦。但是,你知道嗎,男女睡眠是不一樣的,那么究竟有哪些不同呢?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吧。
對于睡眠,我們一般關注的就是睡眠的質量和睡姿,很少人知道兩性睡眠其實也是有卻別的,就像女性睡眠質量一般比男性高,男性睡眠不足的危害比女性大,但是男性對于自己的睡眠質量還是非常滿意的。
兩性睡眠有何不同
在美國睡眠醫學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年會上公布的一項研究成果顯示,男性和女性的生物鐘不同
睡眠充足是保持人體全面健康的一個重要因素。科學家們如今越來越關心性別差異對于睡眠的影響,為諸如女性為何更容易失眠等問題尋求線索。一些研究者認為,睡眠模式的差異可能有助于解釋為何女性通常會比男性長壽。
匹斯堡大學(University of pittsburgh)的精神病學及臨床和轉化醫學教授丹尼爾·比斯(Daniel J. Buysse)表示,“女性的平均睡眠時間比男性長,女性整體來看要比男性健康,這兩者之間有可能是有關聯的。很多研究顯示,睡眠問題與心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存在關聯。”
很多人都會和自己的愛人一起睡眠,不過一項研究顯示,當我們和別人一起睡眠的時候,中間醒來的次數明顯變多,進入深度睡眠的次數也變少了。但很多人都表示,和愛人一起睡眠的時候對自己的睡眠更加的滿意。
匹斯堡大學助理教授、主持研究兩性關系與睡眠課題的溫迪·特羅克賽爾 (Wendy M. Troxel)說,“當床上還有另外一個人存在時,客觀上是需要付出一些代價的,不過,我們從社交關系中獲得的安全感和穩定感可以彌補這些代價。”
男性和女性的生物鐘不同。今年6月在美國明尼阿波利斯召開的美國睡眠醫學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年會上公布的一項研究成果顯示,男性平均“晝夜周期”是24小時零11分鐘,比女性長6分鐘。雖然區區6分鐘看起來不起眼,但其影響卻有可能日復一日地累加起來。研究人員是通過測量核心體溫和褪黑激素水平來確定晝夜周期長度的。
這些研究實驗的對象是157位身體健康的人,經過調查發現,晝夜周期超過24小時,所以更加的傾向于每天晚睡晚起,也就是我們說的夜貓子人群的典型行為,而且這個實驗對象中,男性數量要多于女性。
相比之下,生物鐘時長不到24小時、因而更愿意早睡早起的實驗對象中,女性數量是男性的兩倍。此項研究報告的主筆、波士頓哈佛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的藥理學副教授珍妮·達菲(Jeanne F. Duffy)稱,“這可能會導致在夜晚將結束時更難保持入睡,”是造成女性失眠的一個原因。
無論對男性還是女性而言,隨著時間推移,與24小時的自然周期不同步的生物鐘都有可能造成睡眠缺乏。生物鐘較短的人可能會希望在晚上增加光照,早上減少光線。夜貓子們則應該在睡覺前減弱光線,而在清晨增加亮度。試圖在周末補覺有可能只會進一步打亂自己的生物鐘。
根據全美睡眠基金會(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于2005年進行的全美睡眠調查所得出的結論,女性總體而言比男性睡眠時間更長,入睡也較快。這項調查涉及1,506人,其中大約 30%的女性稱她們工作日的睡眠至少有8個小時,而能達到8小時睡眠的男性比例只有22%。另一項針對健康年輕人睡眠狀況展開的小規模研究對16位男性和 15位女性(研究對象數量很少,但這對于睡眠研究而言并不罕見)在睡眠實驗室的睡眠狀況進行了連續3個晚上的追蹤,結果顯示,女性平均每晚的睡眠時間是7 小時43分鐘,比男性長19分鐘。女性入睡平均需要9.3分鐘,而男性需要23.2分鐘。這項研究結果于2005年發表在《國際時間生物學》(Chronobiology International)期刊上。
鑒于上述研究結果,研究人員表示并不清楚為何在大量研究中,女性更傾向于對自己的睡眠感到不滿,抱怨自己無法獲得足夠的睡眠、難以入睡且難以保持睡眠狀態。一些研究人員認為,目前睡眠研究可能并未涉及全貌,還需要進行更多的調查研究。
家有幼童的母親們常常感覺她們沒睡夠,但匹斯堡大學的比斯博士稱,研究結果無法證實這一點。他說,“這可能不是普遍性的,不過一些研究結果確實顯示,媽媽們比爸爸們睡的時間要長一些。”女性感覺更糟是因為睡眠過程被打斷了。他說,“如果女性的睡眠不連貫,她們對于睡眠中斷所帶來后果的感受更為明顯。”
已經有多項研究證實,女性通常會有更多的慢波睡眠,也就是最深度的睡眠。這通常發生在夜晚的前段,而這對于記憶的形成至關重要。
最近的研究顯示,女性比男性更能夠忍受缺覺的影響,可能是因為她們的深度睡眠時間更長。美國睡眠醫學學會年會上還宣讀了一項小規模研究的報告,這項研究的研究對象包括16位男性和18位女性,模擬了人們在工作日睡眠不足而試圖在周末彌補這一常見的做法。研究結果顯示,在連續5夜只有6個小時睡眠后,男性和女性在電腦上完成一項耗時10分鐘、用以測量其反應時間和速度等變量的任務時,其表現均不如前。
不過女性分數下降的幅度沒有男性那么大,而且在兩個晚上的8小時充足睡眠后,女性恢復的程度要好于男性。該研究報告的聯合主筆、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醫學院(penn State College of Medicine)的精神病學教授亞歷山德羅斯·弗貢查斯(Alexandros Vgontzas)稱,“我認為我們的數據顯示,女性應付缺覺的能力比男性強。”
睡眠對于男性和女性而言,都有助于鞏固學習成果,比如幫助大學生們備考。不過睡眠醫學學會年會上宣讀的另一項研究成果顯示,要吸收某些類別的知識,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知覺學習,男性需要打個盹,而女性則沒有這個需要。
在這項研究中,126位實驗對象要完成一項任務,在屏幕上辨別一些運動圓點的不同。之后,他們在經過一些培訓后,再次接受測試,以便檢驗他們學會了多少。研究人員發現,男性只有在小睡之后才能掌握,而女性無論是否睡過都能掌握。該研究報告主筆、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的伊莉莎白·麥克德維特(Elizabeth McDevitt)表示,“這可能使得女性更適合完成那些需要持續感知能力的任務,更勝任諸如航管員、或是要看磁共振圖像的放射科醫師的工作。”
生理變化,比如懷孕和絕經,都有可能對女性睡眠產生破壞性影響。不過,研究者們稱,整體而言男性夜晚醒來的次數更多,其部分原因可能是男性更有可能罹患阻塞性睡眠窒息癥。
一些研究人員指出,有些女性可能感覺她們的睡眠質量并沒有那么好,這或許是因為對于失眠這一領域的睡眠研究并不全面。使用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技術(pET scans)進行的最新研究顯示,受失眠癥狀困擾的患者,其腦部部分葡萄糖代謝水平升高。比斯博士說,所以即便在他們入睡時,“他們的大腦也沒有完全關閉。”女性患上失眠的可能性比男性高50%左右。也有研究者稱,女性比男性更易受到抑郁癥和焦慮癥的困擾,而這些都可能會導致失眠。
專家提醒:不管兩性睡眠有何不同,毫無疑問,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高質量的睡眠是每個人都需要的,如果你有失眠等睡眠困擾,最好及時找到解決辦法,以免給健康帶來危害。
性能力的微弱與睡眠有關
人世間所有職業當中,使性能力比較微弱的職業首推管理、醫生、律師等,但事實上,性能力強弱與年齡、職業無關倒是與睡眠有密切關系。
最近流行拿破侖睡眠法,主張睡4~5小時即可,但是縮短睡眠時間,無非是意味著削弱男人之精力。
專家研究睡眠與性關系時,發現一項有趣的關系,睡眠分為二種模式,一種為非速波睡眠型(深眠約一個半小時),另一種為速波睡眠型(又稱為急速眼球運動,經常作夢,始于深眠后,持續約30分鐘),男性于此速波睡眠現象中,會有勃起現象發生。
換言之,非速波睡眠型一個半小時,速波型為30分鐘,兩型共計2小時的睡眠模式,重復4次,即為一夜之睡覺型態,男性于一夜間,陽具于無意識下勃起四次。
清晨有無勃起與此速波睡眠有深刻關系。昔時認為清晨勃起原因是膀胱充滿著尿水才被刺激硬起,事實上,今日已被證實速波睡眠為其勃起之原動力。
每日睡足8小時,人會在速波睡眠狀態中睡醒,此時就產生勃起狀態。假如每夜當夜貓子,睡眠毫無規律,非速波睡眠期與速波睡眠期胡亂一堆,導致清晨無勃起現象。總而言之,諸君務必認識睡眠是維持性力之重要因素。
人之睡眠時間隨著年齡之推移而有所變化。
例如,19歲-30歲之平均睡眠時間約8小時,速波睡眠期占19%,約1.3小時。依前記數值判斷,工作力旺盛的男性,一日只需要7-8小時之睡眠時間。
晚上無早睡習慣者,白日要盡量想辦法找時間午睡,每人睡眠時間應該湊足6-7小時。這是維持性能力、體力之最佳秘訣。
睡個好覺的五大魔力
魔力一延年益壽身體健康
在美國,有超過40%的人從周一到周五睡眠不超過7小時,很多人已因此出現了種種惡果。美國《哈佛醫學院教你一覺好睡眠》一書的作者勞倫斯·埃伯斯坦醫生表示:“睡眠與健康之間的關聯,睡眠不佳與疾病之間的關聯,都正在變得越來越明顯。”在20世紀50年代,人們的平均睡眠時間為8小時,而在最近幾年已減少為不到7小時。同時高血壓患者也越來越常見,血壓和心跳通常在睡眠時間都降至最低,而睡眠不足者,很容易有血壓較高的表現。其他研究結果也表明,睡眠不足容易增加健康的風險,如出現心臟病、糖尿病、體重增加等問題。
睡個好覺真地能幫助你抵御疾病。美國芝加哥西北大學睡眠與晝夜生物節律中心副主任菲力斯·季說:“睡眠不夠的話,人體內的壓力激素會升高,發炎情況也會增多,這兩者都導致免疫系統功能的降低。”其實,充分睡眠也能讓流感疫苗更能充分發揮效果。根據芝加哥大學的研究顯示,一組受測者限定每天睡眠不能超過4小時,然后在睡眠不足的情況下接種疫苗,以其結果跟睡眠良好的接種組相對比,發現前者產生的抗體不到后者的一半。
簡單一句話,睡得飽,活到老。所以早點說晚安,能讓你保持活力充沛,長長久久。
魔力二容光煥發神清氣爽
如果晚上只睡四五個小時,連續幾天下來,不僅渾身疼痛不已(例如頭痛與胃部不適),新陳代謝也會出現類似衰老過程的變化。因此,一夜難眠后,氣色變差也就不足為奇了。其中原因,可能是與成長激素有關。年齡漸長而仍能維持良好氣色,人體內的一種成長激素功不可沒。美國心臟外科醫師兼《疼愛自己》健康系列叢書共同作者賀米特·奧茲說,成長激素水平在20歲到60歲之間將逐年下降。“成長激素讓人有返老還童之感,如果體內有很多這類激素,你的肌肉將更加結實,皮膚變好,整個人看起來更有魅力。成長激素含量要保持得越高越好,而最好的方式就是睡覺。”
魔力三頭腦清晰少出錯誤
睡眠不足不但產生健康問題,還會影響注意力、處事能力、記憶力和心情。紐約衛理醫院睡眠失調中心主任吉拉德·蘭巴多醫生說:“一個人的睡眠無論是在質和量上受到干擾,都會對身心產生長期的影響。”
失眠對感知能力、對生理的影響,類似飲酒過量。如果連續17個小時保持清醒狀態,等同于血液酒精含量達0.05%(像在一小時內喝了兩杯酒)。
經常熬夜的人要注意:最近研究顯示,如果你體內有兩套控制生物鐘的基因變體,將傾向于“晚睡晚起”的睡眠形態。這種人要是失眠,將會表現出比一般人更加嚴重的認知缺損,如健忘、不能集中精力等。在美國,由于睡眠不足導致開車時難以集中精力而造成的車禍,每年就奪去1500多人的生命。
美國馬里蘭州華德瑞陸軍研究所進行了一項研究,結果令人不安:睡眠不足會影響道德判斷。該調查結果對于醫生和軍人這樣行業的含義極為重要。但試想如果教師、商人、律師、建筑工人等,也因為睡眠不足導致品德操守方面出現嚴重過失,影響又是如何?因此,保證睡一個好覺,能讓你做出更符合常理的決定。
魔力四快樂升級壓力減輕
美國睡眠基金會2005年曾做過一項專門針對成人的調查,其中半數以上的人承認自己每星期至少有幾個晚上失眠。
最新的研究指出,失眠者的壓力激素含量比一般人高,因此身體處在高度活躍狀態,不容易輕松入睡。失眠導致更大壓力,甚至形成嚴重后果。“整個人都會覺得憂郁,又健忘。失眠是我人生中最悲慘的一件事。”保羅·尼爾森是美國伊利諾伊州人,今年42歲,在他失眠最嚴重時,曾經連續30天總共只睡了30個小時。他回憶說,“我有時候沒辦法去上班,經常不小心開車沖上草坪,甚至撞進樹叢,全都是因為無法集中精神。”賀米特·奧茲醫生說:“睡眠不足的人容易導致憂郁,憂郁就會導致失眠,這就形成惡性循環;反過來講,道理也是一樣:睡眠充足,當然令人心情愉快。”
魔力五告別肥胖飲食有道
在美國,大多數人的睡眠時間越來越短,巧合的是,體重過于肥胖的人也在不斷增加。最新研究顯示,睡眠不足的人更容易發胖。《晚安:睡眠博士教你四周內睡得好、過得健康》一書的作者邁克·布魯斯博士解說:“在缺乏睡眠的情況下,新陳代謝降低,胃口卻在增加,因而失眠導致發胖就順理成章。”睡眠不足會降低讓人有飽足感的瘦素,同時會增加讓人產生饑餓感的多肽激素。
布魯斯博士說:“還有一點令人驚訝,失眠會影響我們對食物的選擇,特別讓人想吃高碳水化合物、高糖分的食物。”這是因為失眠降低了胰島素敏感度,讓睡眠不足的人增加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
總而言之,睡眠充足會有助于抵抗口腹之欲,一覺醒來神清氣爽。
睡多久才夠?
睡眠時間要多長才算充足,其實難有定論。多年來,一般認為成人每天需要8小時睡眠。但據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的研究顯示,每個人所需睡眠時間的長短取決于基因。
有些人似乎睡得不多但一直充滿活力,這是因為遺傳了高效益的睡眠基因。另一方面,有些人需要大量的睡眠才夠,倒未必是遺傳因素所致,可能是患有睡眠失調癥,如阻塞性睡眠窒息癥等,因此擾亂了睡眠的時間及質量,但經過治療就會有所改善。
人為什么要睡覺?
人的一生,將近三分之一的時間用于睡覺。可是人為什么要睡覺呢?
網友提問:人為什么要睡覺?不睡覺人就會覺得好困。要是人不用睡覺那有多好呀,那樣一天24小時都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了。
引人入勝的睡眠之謎
人的一生中,將近三分之一的時間是用于睡覺的。剛出生的嬰兒幾乎每天要睡20個小時;即使成年后,每天至少頁要睡6到7小時。
不久前,英國皇家學會會報公布了一則歷史記錄,記敘了17世紀末葉一個特別會睡覺的人,名叫塞謬爾-希爾頓。希爾頓身體結實健壯,并不肥胖。1694年5月13日希爾頓一覺睡了1個星期,周圍的人無論用什么方法都不能喚醒他。1695年4月9 日,希爾頓及大睡起來。人們請來醫生給他放血,用火熏燙,施以各種刺激。可是全然無用。希爾頓這一次睡了17個星期,到8月7日才醒來。
與此相反的是,有些人的睡眠時間卻少得出奇。美國《科學文摘》雜志載文介紹了一個每天只睡兩小時的人。他名叫列奧波德?波林。每天只睡兩小葉的波林并不是在床上輾轉反側,難以入睡,他象一般人―樣安甜地入睡。而且波林白天要連續工作10小時,從不感覺疲勞或頭昏眼花。據波林自己回憶,在他五六歲時,每晚只睡6小時,而其他孩子在這樣的年齡至少要睡10小時。
不管睡眠時間長短如何,睡覺看來是人必不可少的行為。這一點似乎已為眾多的研究人員所接受。但是,科學家們至今還不能確切地回答人為什么要睡覺的問題。睡覺的功能成了腦科學中一個引人入勝的謎。許多研究人員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最普遍的觀點:睡覺是為了消除體力疲勞
最普遍的觀點認為睡覺是為了消除體力的疲勞,彌補一天勞累的耗損。“體力恢復”觀點的證據是:在睡眠的最初數小時內,大腦基底部的腦垂體會釋放出大量的生長激素,這種生長激素能促進體內蛋白質的代謝,從而促進體內組織的生長和修復。
但倫敦臨床營養、代謝研究組織的彼得-加里克博士對此持否定態度。他認為:對體內蛋白質代謝影響最大的是飲食。進食時組織蛋白質就增加,而禁食時則下降。蛋白質代謝在夜間變化的主要原因并非是睡眠本身,而是人們在夜間不進食。
加里克還認為,一個人不管從事何種體力或腦力勞動,不管疲勞程度如何,即便一連8到11天不睡覺,身體功能仍無損害。研究人員在一項睡眠實驗中檢查了3到5天不睡覺的人的尿液,發現這些人的尿液中氮的含量變化不足百分之一。氮是體內蛋白質代謝的天然指標,由此可以判斷,這些受試者的生理功能并未下降。此外,那些自愿減少睡眠達兩個半小時的人,在一年以后并無任何病態表現,也沒有因睡眠減少而在白天疲憊不堪。
最有說服力的觀點:睡覺是為了消除體力疲勞和精神疲勞
最有說服力的觀點要數美國波士頓精神健康中心睡眠實驗室主任哈特曼教授。他認為,睡覺有兩個功能:第一是消除體力疲勞,第二是消除精神疲勞。而消除體力疲勞在他看來是無容置疑的,而消除精神疲勞的功能則是近年來他在研究短睡眠者中發現的。哈特曼曾將每晚只睡4小時的短睡眠者與每晚要睡8到9小時的長睡眠者作一比較,他發現短睡眠者和長睡眠者在生理上沒有什么差異。他們的身高、體重,甚至智力都是相同的。而他們各自的心理狀態卻有很大區別:長睡眠者總是憂心忡忡,而短睡眠者卻極為樂觀。哈特曼認為,消除體力疲勞主要發生在睡眠初期的所謂慢波睡眠中,即從瞌睡、淺睡到深睡這段時間內以及深睡以后的慢波睡眠中。短睡眠者和長睡眠者幾乎以同等的比例經歷了漫波睡眠。而恢復精神疲勞主要發生在深睡以后的快動眼睡眠期。由于長睡眠者比短睡眠者有過多的憂慮,他們需要恢復精神疲勞的時間比短睡眠者長;而短睡眠者則恰恰相反。哈特曼認為:這正是每天只睡兩小時的波林的睡眠中未出現快動眼睡眠的原因所在。
另有一種觀點認為,睡眠的主要功能是恢復大腦的疲勞。他們列舉了海豚的睡眠事實。有一種海豚可以在清醒狀態下使身體休息,但是它們仍需睡眠,睡眠的方式很奇特:在一小時內輪流使一半腦子睡眠,另一半腦子保持清醒狀態。據測定,這一半睡覺的腦子是以深睡眠為主要睡眠方式的,由此看來,海豚的睡眠主要是恢復大腦的疲勞,而與體力恢復無關。海豚在睡眠時,身作依然在水里游弋。
英國劍橋大學實用心理學專家威爾金森博士對海豚的例子不屑一顧。他認為:動物的睡眠模式不能說明人的睡眠,動物和人的進化環境不同,各自的睡眠機理當然有能相提并論。威爾金森等人發現:在禁止睡眠的實驗初期,不眠者仍能隨著旭日東升而精神振奮,在許多方面與平時并無差異。據統計,75%的人在一夜不眠之后,用腦電圖反應正常。即使在長期的禁止睡眠的實驗中,受試者的中樞神經系統的機能也未見失調跡象。
有一種觀點走得更遠,認為人的睡眠根本沒有恢復體力的作用,僅僅是人們打發黑夜的多余的本能行為。
以上數種觀點究竟孰是孰非,目前還難以定論。由于腦內控制睡眠的神經環路極為復雜,這就給揭示睡眠的秘密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提高睡眠質量的十個方法
1.堅持有規律的作息時間,在周末不要睡得太晚。如果你周六睡得晚周日起得晚,那么周日晚上你可能就會失眠。
2.睡前勿猛吃猛喝。在睡覺前大約兩個小時吃少量的晚餐,不要喝太多的水,因為晚上不斷上廁所會影響睡眠質量;晚上不要吃辛辣的富含油脂的食物,因為這些食物也會影響睡眠。
3.睡前遠離咖啡和尼古丁。建議你睡覺前八小時不要喝咖啡。
4.選擇鍛煉時間。下午鍛煉是幫助睡眠的最佳時間,而有規律的身體鍛煉能提高夜間睡眠的質量。
5.保持室溫稍涼。臥室溫度稍低有助于睡眠。
6.大睡要放在晚間。白天打盹可能會導致夜晚睡眠時間被“剝奪”。白天的睡眠時間嚴格控制在1個小時以內,且不能在下午三點后還睡覺。
7.保持安靜。關掉電視和收音機,因為安靜對提高睡眠質量是非常有益的。
8.舒適的床。一張舒適的床給你提供一個良好的睡眠空間。另外,你要確定床是否夠寬敞。
9.睡前洗澡。睡覺之前的一個熱水澡有助于你放松肌肉,可令你睡得更好。
10.不要依賴安眠藥。在服用安眠藥之前一定要咨詢醫生,建議你服用安眠藥不要超過4周。
男人睡覺養生 不同睡姿效果知多少
俯臥
不少男性會問“趴著睡不好嗎?趴著睡能睡得踏實啊!”事實上,男性趴著睡,即俯臥,不僅壓迫內臟,導致呼吸不暢,久之損害內臟功能,更會壓迫生殖系統:陰莖受到壓迫,阻礙血液循環,容易造成頻繁遺精,使男性出現頭暈、乏力等癥狀,影響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陰囊受到壓迫,熱力不能有效散去,會使陰囊溫度升高,對睪丸的生精功能產生不良影響,降低男性生育能力,因此尚未成就“爸業”的男性尤其要注意,千萬不能俯臥。
左側臥
由于心臟位于身體左側,當男性采取左側臥的睡姿時,心臟會受到壓迫,讓人翻來覆去睡不安穩,容易導致睡眠質量不佳。而且,當心臟受到壓迫時,男性全身的血液循環會變慢,包括生殖器官的血液循環,當生殖器官長期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應時,有可能引發男性勃起功能障礙。
右側臥
俯臥不好,左側臥也不好,那右側臥好嗎?的確,右側臥既不會壓迫心臟,也不會壓迫生殖器官,算是一種較好的睡姿,但并不是每一位男性都適合右側臥的睡姿。醫學專家發現,無論是左側臥還是右側臥,都有可能導致意外發生——睪丸扭轉。
睪丸“居住”在陰囊內,左右各通過一條叫做精索的組織與身體相連,精索長有為睪丸提供血液循環的血管,男性在采用側臥睡姿睡覺時,睪丸和陰莖被擠壓在兩腿之間,所承受的壓力比站立時要明顯得多,部分男性、尤其是青少年睡覺時動來動去,雙腿也扭來扭去,有可能把精索也“扭”成了一團,出現扭轉和“打結”的情況。由于給睪丸供應營養和排出代謝物的血管從精索中通過,一旦精索發生扭轉,睪丸就得不到營養,代謝物也不能排出,若扭轉時間超過12個小時,睪丸就有可能缺血、壞死。
因此右側臥也不是男性最好的睡姿,若男性堅持右側臥,也要注意“睡相”,不要動來動去、扭來扭去。
仰臥
俯臥不好、側臥也不好,那么,究竟哪種睡姿對男性才最好呢?其實,仰臥才是最適合男性的睡姿。男性選擇仰臥的睡眠姿勢,并自然分開雙腿,既不壓迫內臟和生殖器官,也能避免發生陰囊扭轉,可以給陰囊、陰莖充分的活動空間,能有效散熱,促進生殖器官的血液循環,對生殖系統健康、性功能最有好處。
結語:看完本文,相信大家現在都知道男性和女性睡眠有什么不同了吧,往往女性的睡眠質量會比男性的高,但是男性卻對自己的睡眠質量比較滿意。以及上文還有很多關系兩性睡眠的知識,大家都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