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壽的方法 解析各國長壽地區的飲食特點
在我們生活的這個地球中,因為地理環境和自然環境的差別,所以不同地區的人都有著不一樣的飲食習慣,但是無論是東方國家或者是西方國家,總會存在著一批長壽的人們,接下來就去看看他們是如何長壽的。
長壽的方法 解析各國長壽地區的飲食特點
中國新疆和田
新疆和田的拉依蘇村是另一個在我國境內的世界長壽之鄉。目前,拉依蘇村有2400人,僅90歲以上的長壽老人就有16人。該村居民食物以谷菜為主,其中的谷物又以馕和饃饃為主,面食占到69.5%,還喜歡飲用當地的一種茶水,不喜歡吃過多甜食。
巴基斯坦的罕薩
罕薩山谷與我國的新疆毗鄰。在罕薩,當地人幾乎從不患病,八九十歲仍可在地里勞作,很多人都能健康地活過一百歲。
據英國醫學專家的實地考查,罕薩人膳食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喜歡吃粗制面粉、奶制品、水果、青菜、薯類、芝麻等;喜歡適量飲用一種由葡萄、桑葚和杏制成 的酒“罕薩之水”。此外,罕薩山谷附近有許多冰川、河流,這些水富含礦物質可常年飲用。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對當地人的健康非常有利。
厄瓜多爾的比爾卡班巴
厄瓜多爾南部山區有一個叫比爾卡班巴的村莊,是公認的西半球最長壽之地,在約5000人中就有20多位百歲以上的老人。比爾卡班巴人以素食為主,喜歡吃豆類、玉米、香蕉、甘薯、大米、芒果等,很少吃動物食品和高熱量食品。當地人喜歡飲用的泉水中礦物質含量較高,其中鐵、鎂等成分的比例很理想。
外高加索地區的格魯吉亞
格魯吉亞位于外高加索地區。在許多聞名于世的長壽村中不少人能活到130歲甚至140歲。在格魯吉亞的長壽鄉阿巴哈吉亞,當地居民每天都吃用玉米面做的面包和粥,至少喝兩杯牛奶、三四杯酸奶,不吃香腸、熏肉或火腿,很少吃蛋糕、土豆、動物油脂和糖果;不喝咖啡,主要喝當地產的“格魯吉亞茶”。當地人的飲水呈微堿性,pH值為7.2~7.4,與人的血液pH幾乎相同,使這些長壽者的血管保持柔軟、血壓偏低、脈搏正常。由此,科學家認為弱堿性食物有益于長壽。
中國廣西巴馬
巴馬瑤族自治縣位于廣西盆地和云貴高原的斜坡地帶,是世界五大長壽鄉鏈條中,惟一長壽老人不斷增多的地方。
巴馬人的飲食特點是低熱量、低脂肪、低鹽和高維生素、高纖維素。每日兩粥一飯,均自然處于限食狀態。主食以玉米粥和大米粥為主,輔以白薯和各類蔬菜、豆類等天然食品,常用火麻油炒菜。火麻油是目前所有常見的食用植物油中不飽和脂肪酸含量最高的,也是目前世界上惟一能溶于水的植物油。
巴馬縣境內多山,空氣清新,被稱為“天然氧吧”。該縣北部山區的農田和菜地錳、鋅含量極高,而銅、鎘含量低。研究表明,高錳低銅的土壤分布與心血管發病率呈負相關,與長壽老人的密度呈正相關。鋅被稱為“生命之花”,能提高人體免疫力,維持人體正常新陳代謝。
除世界長壽之鄉以外,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均存在長壽國家和地區,其飲食也各有特點。
日本
以日本沖繩島的大宜味村為代表。據1997年的調查,該村3500位居民中,65歲以上者930人,占總人口的26.5%,高齡老人和長壽老人比率非常之高。日本是典型的長壽國家,其國民的平均壽命居世界之首。2002年日本人的平均壽命為女性82.3歲,男性78.32歲。各國營養專家均認為,日本人健康長壽與合理膳食結構密切相關。
日本人主食以稻米為主,主菜是魚,副菜是蔬菜、海藻和菌類。此外,還大量攝取應季的野菜。
希臘和丹麥
西方“高脂肪、高蛋白、高能量”的三高膳食歷來被世人關注最多,批評也最多,被認為是“富貴病”的根源,但西方國家也有長壽人群存在。其中,以希臘克里特島和丹麥格陵蘭島最為典型。希臘克里特島的居民膳食以天然動植物為主。島上的植物大多含有重要的ω-3脂肪酸——亞麻酸,動物吃島上的植物后,能為克里特島人提供富含ω-3脂肪酸的肉制品及奶制品。克里特島盛產的橄欖油也是ω-3脂肪酸的來源之一。丹麥格陵蘭島上居住的愛斯基摩人以捕魚為生,飲食中很少有新鮮的蔬菜和水果,總攝取的能量有35%~40%來自動物脂肪。許多學者研究發現,格陵蘭島人的食物以深海魚類及食用深海魚類的海豹為主,而這些深海生物大都含有豐富的ω-3脂肪酸。
中國
我國是典型的東方飲食國家,長期以來形成了以“五谷”為主食,以果蔬、少量動物性食物為副食的飲食特色。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城市居民膳食出現了谷物偏低、豆類偏低、油脂過多、食鹽過多的不良傾向,需要借鑒國內外有益經驗。
吃什么長壽
1.堅持膳食結構以植物性食物為主
世界長壽之鄉的飲食結構均體現出高度的一致性:以谷菜為中心。豆類、薯類、玉米、水果吃得多,動物食品吃得很少。其中,格魯吉亞的谷菜食的比率為65%左右,新疆和田與廣西巴馬的谷菜食率高達80%。外高加索的長壽鄉除谷菜食外,還攝取一些水果、堅果、乳制品、蛋等。除去其他條件(如遺傳、環 境、勞動等),谷菜食的偏重程度決定長壽的程度。我國長期以來,已形成了以“五谷”為主食,以果蔬、少量動物性食物為副食的飲食特色,應堅持以植物性食物 為膳食主體,使食物生產與消費需求相適應。
2.堅持植物性食物與動物性食物合理搭配
長期單純吃素,會使人體內掌管食物消化的酶系統功能逐漸遭到破壞,最后導致百病叢生,且人體所需脂肪、蛋白質、維生素、微量元素等無法全面供給。現代營養學表明,只有植物性食物和動物性食物合理搭配,才能全面滿足人體對各種營養物質的需要。長壽地區人群的膳食均很講究葷素搭配,非常重視對各種肉(魚)類食品的攝取。而且,動物性食物消費比重的適度增長,也是居民膳食質量提高的重要標志之一。
3.熱量要適量、蛋白質結構要合理
根據國際自然醫學會的調查,世界5個長壽之鄉的人日均攝入熱量為6500千焦左右,明顯低于一般人日均8000~10000千焦的標準。熱量攝入過多是造成肥胖和相關疾病的重要原因。蛋白質結構要合理,攝取動物蛋白的同時,注重植物性蛋白的攝取,多食豆制品。
4.脂肪攝入量要低且結構合理,鹽分攝入量要低
西方長壽地區居民的脂肪攝入量不同,但均富含不飽和脂肪酸。控制脂肪攝入量是保持身體健康的重要條件。高鹽飲食與高血壓的患病風險密切相關,而我國食鹽攝入量偏大,應盡量減少鹽的攝入量。
5.注重礦物質攝取和酸堿食物合理搭配
長壽之鄉居民均注重攝取富含礦物質的食物。注重蔬菜等堿性食品攝取,可與谷物和肉類等酸性食品中和,使血管保持柔軟。
結語:通過小編的文章可以看出,無論是亞洲,還是歐洲,美洲,長壽的人們飲食都是非常科學與健康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想要長壽的我們,就必須要注重我們的飲食情況。